学习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金战老师提出:只要孩子掌握了三个关键点,他们就能学好数学。
我的儿子现在上初一,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他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通过这几个月的观察,我发现:
在一个班级中,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的排名经常会有新面孔出现;
而在数学科目上,占据前几名的,几乎总是那几个人,并且他们和第二梯队的分数之间有着明显的、悬崖式的差距。
数学的难度让许多人感到头疼,包括我自己在读书时也是如此。我总结了一点:数学太消耗脑力了!
然而,数学是必修科目,是理科的基础科目。如果数学学不好,物理、化学也无法学好。那么,孩子们应该如何学习,才能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呢
前几天,我看了数学王金战老师的一次演讲,他提到了几个关键点,虽然看似简单,但讲得非常实在,很深入人心,值得和各位家长分享。
动手做题,克服畏难情绪
不愿意动手,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数学困难症。万事开头难,如果不动手,就永远学不好数学。
鼓励孩子动手做题,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每一次动笔都是孩子在对抗自己的畏难情绪。对抗的次数多了,畏难情绪就会逐渐减弱,孩子面对数学的心态也会发生改变,才能迎接后续的挑战。
数学需要手脑并用,孩子动笔的过程,就是思维启动的过程。
如果题目做错了,说明孩子的思考方向错误,需要通过做题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如果做题没有全对,说明孩子的思维不够严谨,需要通过做题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度;
如果表述不精准,说明孩子的语言表达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做题练习数学语言,使表达变得精准;
如果计算不准确,说明孩子的计算不熟练,需要通过做题提高计算能力,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数学是一门通过做题训练思维能力的科目,孩子只有愿意动笔,才能真正进入数学的世界,并且学好数学。
关注错误,逐步迈向高峰
做数学作业很难,而改正错题更难!
对于数学成绩中等的孩子来说,比起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错题,不如让他们重新做一份练习。然而,比做更多的题目更有效的是改错题,这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成绩。
正如王金战老师所说,学习数学就像爬楼梯,共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听懂”,第二层是“会做”,第三层是“做对”,第四层是“做好”。这四层层层相扣,而改正错题是至关重要的通道和阶梯。
当题目做错时,说明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有不足。通过改正错题,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知识盲点。只有解决了这些错误,孩子才能从“会做”走向“做对”。这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查漏补缺,也是巩固和提高数学成绩的最佳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孩子面对作业本上一片红叉,往往要么不以为然,要么烦躁不已,忽视改错题,不愿意改错题,能拖就拖,能赖就赖,随便应付,导致错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想改正。
轻易放过错题会让问题积重难返。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如同负重登山,一旦在某个环节掉队,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追赶,而很多时候,即使付出努力也难以追上。
比起刷题,更重要的是督促孩子当天解决当天作业中的错题。学数学就像闯关一样,跟着大部队,一关一关地前行。
03
攻克难题,勇攀数学高峰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从“做对”到“做好”,孩子需要跳出自己的做题舒适圈,增加挑战,攻克难题。
这里所说的“难题”是广义的,并非指难度极大的压轴题,而是每一个孩子在其现有能力范围内感到吃力的题目,都可以算是难题。
在面对难题时,需要培养孩子“干就完了”的乐观坚毅心态。不会做也没关系,鼓励孩子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比如自己上网找教学资料,与同学交流,询问老师,或与家长共同探讨。目标只有一个:消灭一个难题,再接再厉,消灭下一个。
同时,孩子在攻克难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能给思路就不要给全解。当孩子的思路受到启发时,要鼓励他独立完成接下来的解题过程。如果题目很难,必须给出全解,也应在孩子理解后,拿掉参考资料,让他自己重新梳理和做题,避免照搬照抄,囫囵吞枣。
二是,求精不贪多。与其模糊解决10道难题,不如彻底拿下一道题。对于数学而言,只有透彻理解题目的底层逻辑,才能举一反三,做对一大类题目。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找到了重点,不至于换个题型就不会做。
此外,让孩子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去思考解题,能够让他体会到解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通过多动手、重视错题、攻克难题,这些看似普通的方法落实到日常学习中,不出多久,孩子的数学成绩就会有起色,并得到正向反馈。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提供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