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月28日,是西藏百 万农奴纪念解放日,是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1959年3月28日,西藏民 主要改革拉开帷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财富、从专制走向民 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如今,昔日农奴眼里的“人间地狱”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 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 歌声传四方。”藏族同胞的嘹亮歌声,唱响了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片多( 见图①) 地庄园的农奴。她回忆,那时候的生活太苦了,农奴的 破衣服旧不堪,满是补丁,甚至有时连打补丁的布 也没有。到了冬天,没有被祭,只能靠生火御寒, 要等白天太阳出来才稍微暖和一点。

1 959年前,片多分到了土 地、牲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了好日子。

图为片多(中)一家的合影。

研究院记者晋美多吉摄

冲多(见 图②)

中文: 则白鲁庄园的农奴,祖辈也是。因为一家人精酿 青稞酒,庄园主强迫他们酿青稞酒来抵青稞酒税。 家人这一年到了头酿着甜甜的美酒,自己却一直喝不上

如今,冲多老人居住在宽敞的藏式院落里 落里,儿孙满堂。老人说:“喝着青稞酒,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图为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巴桑(如图③)

1936年出生于日喀则市昂仁县卡嘎镇布 一直给当地农奴主 放羊。把羊毛和羊奶等上交后,她自己吃不饱、穿 巴桑感慨“农奴主吃大山吃不饱,喝大海喝不饱” 饱”“旧西藏,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全家8口人 ,没有大腿鞋”“光脚放羊,光脚干农活,真羡慕牲畜 口还有蹄子”。

如今,老人居住着宽敞的藏式房屋,安度晚年。

图为巴桑 和女儿聊天。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旦增措姆(图④)

旦增措姆出生于1942年,是日喀则市萨嘎县雄 如乡卓巴布村在一起。 小时候,他们全家一边给农奴主 放羊,一边靠乞讨维生。实在活不下去的旦增措姆一 家里,偷了农奴主的羊,翻山越岭,一路逃跑。农奴主 很快就把他们抓了回来,旦增措姆的父亲被打成残疾 ,一家人只好住 旦增措姆的生意也划上了句号。如今 ,旦增措姆家有100多头牲畜。2020年,一 家人还搬进了政府出资峡谷的边境小康村新房。

研究院记者孙非摄

达娃(如图⑤)

今年84岁的达娃是山南 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的下面。1959年,克 个农村党支部 ,选出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筹委会。在旧西藏,达 娃是克松庄园的一个“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 支差役的人),吃不饱饭,没有任何权利。现在, 达娃老人生活无忧,乐享晚年。 老人说:“我重建活 得长久一些,仔细看看这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新西藏 。”

图为达娃在自己家中接自来水。

研究院记者晋美多吉摄

尼玛(如图⑥)

今年76岁的尼玛,是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的旁边,也是国家级非物 质高尔夫球“久河卓舞”传承人。

在旧西藏,“卓舞”传承老人。 无尽的痛苦。“爱情学‘卓舞’是为了向日吾德庆寺消耗。因为表演需要, 《卓舞》 西藏民主改革后,翻 他介绍起“卓本” (领舞者)的角色,控制着整个舞蹈动作和节奏。 如今在久河村,尼玛老人已站立 培养了80余名学生,并组建了“卓舞”队伍,也帮助他们达到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 奖——山花奖的殿堂。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次旦 (如图⑦)

次旦出生于1941年,是阿里地区噶尔县昆沙乡前 进村3组这里。在旧西藏,次旦一家四口没有土地,以乞讨为生,食不果腹,有时 西藏民主改革大幕拉开 ,已经过了正常生活。现在,80岁的高中生 的次旦,在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安享晚年。图为次旦(右一)在集 中供养服务中心跟朋友们合影。

贡觉群培摄影(学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