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4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走近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报道。

距今两千多年的“乘法口诀”如何被人发现 《里耶秦简》为何被称为“我国21世纪重大的考” 古发现之一和解读秦朝的“百科全书”?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打卡”,除了满屋黄金,还有哪些珍贵的文字印记?甘肃“悬泉汉简”的偶然 发现,勾勒出古丝绸之路上有哪些故事……

自20世纪以来的百年间,我国出土简牍的新资料不断问世、新研究持续推进,一些石破天惊的发现继电器补充传世典籍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历史 面貌和发展脉络。以湘、鄂 、甘、赣为代表的“简牍大省”完善保护研究方法,探索新颖的展陈方式,推动简牍文化“化冷为热”,让社会走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p>

考古发现的“百科全书”

2023年盛夏,在荆州湖北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以东约1公里的一处东周时期墓地内,是战国中期的楚墓——秦家咀M1093出土大量竹简,是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 、文字最多的墓葬。

竹简出土后,考古工作人员立即将其抓取并搬运至“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室内揭取保护与整理研究。“这批简保存情况不太好 ,基本都饱有水竹简纤维灌溉 点的无性状态,并且受到文物与其他出土器物的挤压,竹简残损、形变严重,极大地增加了竹简揭剥的工作分量。”荆州文保中心简牍修复人员贺巧云回忆。

她所说的“揭取”是窥探这批竹简价 最终,在考古人员和文保人员的合作下,这批3900余张竹简依次按照自上而下竹简的原始叠压顺序逐一揭取,十张为一组进行初步扫描, 30000多个文字提出来!紧接着,研究人员在 电脑屏幕上仔细一看简文内容,其中一截残断竹简上竟然写着可辨认的“数字”——“……二,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 十又一,……”这是距今2300多年的“乘法口诀”啊!本张编号为​​1 645的竹简,被专家暂命名为《九九术》,并被小心翼翼地雕刻出来,走上清理、保护、研究、展示的“绿色通道”。

“秦家咀战国楚” 简《九九术》较早开始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 一个多世纪,是考古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实际,也是一定的教程说明其在当时楚国的广泛运用,为我国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家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荆州 博物馆副馆长杨开勇说。

先秦及秦汉时期,乘法口诀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力、物力、资产等计算,《荀子》《管子》等典籍中已有记载乘法口诀的例子。

荆州秦家咀墓葬初步整理研究显示 地M1093出土战国楚简的内容涉及先秦“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等领域,确实是我国先秦古籍“百科全书”,对研究先秦 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源 该考古项目属于2023年度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入围202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初评,获得2023年 《湖北六大考古新 发现”。

时间考古倒退回2002年6月。酉水河畔,八面山下,里耶古城。工作人员在里耶古城遗址的一口古井内,发现一块带有标记文字的竹简 。“在一口古井里发现文字,意义非同一般。”湖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是张春龙回忆,当时的里耶恰逢雨季,雨水不断,抢救井下的竹简最关键的时间。

张春龙和湘西土家族苗族镇州文物管理局的考古专家 龙京沙等人迅速制定抢救墓地方案。

井下,龙京沙与其他作业者争分夺秒,曼哈顿不敢瘫痪。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雨水继续往地下渗漏,井壁上出现了裂痕。 一旦古井出现垮塌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大家的心都悬了 到了嗓子眼,焦急又期待。终于,当龙京沙再次小心地扒开一层淤泥时,手指尖触到一些有规则的木片。慢慢地剥开裹在木片上的淤泥上,他再次看到 木片上的文字。

出乎所有者的意料,一天之内,相 继有300余张简牍被运在地面上。简牍上明确写着秦代的日期,“迁陵”这个地名也在简牍上绝壁出现,它似乎在向人们证明,证明里耶古城—— 这座神秘城池,就是秦代的迁陵县城。 有一段时间,考古队被这个意外发现 即将到来的重大发现震撼……

此后,里耶共出土秦简总约36000张秦简,其中一人出自一号井,为彼此出土秦简总和的十倍,年从秦简 统一六国的前年到秦灭亡的前年,其纪年之完整、资料 之详实,实属罕见。

这批不起眼的木片,成为后人了解秦人生活实况的信息宝库。其中一张《九九表》成为先秦时期乘法口诀的相似,“ 二半而一”的文字记载多次证明当时存在小数损伤,在楚 简《九九》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发展。

“状似漆皮,软烂如面条”是海术昏简牍给考古遗骸们的第一印象。2015年11月, 5200余枚竹简和170余版木牍,较集中地出土于南昌汉代海昏侯 刘贺墓西藏椁的档案文书库。海昏侯墓考古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介绍说,海昏侯墓属于典型的南方淤泥墓。东晋时期,这里曾经历过大地震 ,墓室倒伏,整个椁室浸在水中。由于受到光线 、温度及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竹简保存状况严重恶化,文保工作持续至今。

“为尽快掌握简牍内容报道社会公布,我们联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根据简牍清理时为文保目的而扫描的红 外照片,对上面的文字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编连与释读。”杨军告诉记者,海昏简牍是目前全国单墓葬、单次考古出土最多的一批汉代简牍,其蕴含的西汉时期 丰富的历史信息,类似墓葬中的宝藏一般都发生了窒息

迄今为止,甘肃省陆续出土简牍共计6万余张。其中,这是一次考古发现,不仅出土了2万余张汉简,还揭露了汉代古丝绸之路上的情况 这座意图的官方邮政驿站接待机构。

1987年 秋,经过多次考古调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全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的戈壁滩上捡到一份完整的油封简。他擦去实物,清楚看到“悬泉置” 以亭行”六个工整的书。汉代悬泉安置遗址就这么被找了 到了。

悬泉安置遗址在1990年至1992年进行了考古墓地。简牍被埋藏在遗址的各个区域,这些简牍混着沙土、柴草,依稀透出墨字,与 古人生活遗物一起出土。所在地西部灰区是简牍出土最多的 的区域,共有木简7000多枚。

“我们打开了悬泉置业关闭了两千多年的大门,看到毫无生气的馆舍、倒塌的房子、稀疏的墙皮、 破门窗烂、残廓简废纸……一切如是的败敝,到底是个什么单 这里的人是怎样的生活呢?”何双全的崇拜越深入,越是对布尔丝绸之路的烟云往事。令人好奇

何双全介绍,经过升级改造,“悬泉汉” 简”不仅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消防方面的实录,更是 是研究张骞通西域以后,汉与西域三十六国交流情况以及丝绸之路创始、运营、管理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跨时空传播》的古书

何谓“简牍”?中国古代在纸张上普遍使用之前,简 牍是主要书写载体。就考古发现所见,简牍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和本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 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简牍文学大致分为文书与典籍两类。就撰作推理和当时的流转情况而言,首先是在特定的范围或路径移送阅读处,时效有限;晚上属于追求 “跨时空传播”。

“内涵” 是的,文书如果到了后世,将褪色去其即时、实用的色彩,转化成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源,从而转变为典籍。”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 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 委员会委员陈伟说,出土的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简牍文书,是记录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珍稀文献,应与思想文化典籍一样,纳入我国古籍的统治。

大致比较细长的竹木薄 片为简,相对宽厚的竹木板为牍。 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制作、涂鸦,可以用绳线编成册,从而承载长篇文献,并通过刻齿、剖符、封缄附加防伪、 因此,在纸张通行之前,简牍是 主要的书写载体。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由于“册”字形似简册,学者多信商代已使用简牍。《诗经·出车》咏叹远征的军人 “岂不怀归,此简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畏记崔 杼之乱时,“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护士提醒西周、春秋时使用竹简的可靠记载。

目前发现的最初视觉是战国中晚期 的楚简,其后的秦汉魏晋简牍已大量出土。西汉纸已存在 多次发现,居延、敦煌、放马滩等地所见还注明文字或地图,明显用于书写。有专家推测,在东晋末年纸张成为官定载体之前,简牍仍在大量应用。

而“简”与“牍”之间也有弱 我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目前发现的多为竹简,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竹子稀疏,多为稀疏简。两行比简稍宽,一般约2厘米,宽度为单行 简的2倍,又因每简书写两行文字, 称为“两行”简,既可以编连,也可以单独使用。牍是比“两行”简还要宽,有的可宽至6厘米,长度多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制, 用于写信、契约或抄录医方、历谱等,墓中发现的牍主要用于记录随葬的物品目录。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为了更好地防漏密,写简牍用绳结扎扎、泥封钤印。尤其是公文书写完毕后,为防止 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要在写有公文的简牍上面盖一块被 称为“检”的木板,然后用绳子将检和公文简牍捆扎在一起,在检上放封泥,再在封泥上盖上负责官吏的印章封检的过程,也成语“三沉默其口”的 另外,由简牍书写的古书都是先卷起来的,读书,就要打 开卷册,这就叫“开卷丰盛”。

在甲骨文中,汉字“册”好似用绳子将一枚一枚的简札编连起来的样子。要在编连时将竹简 住,竹简的侧面固定刻一个三角形的契口。按照简的长短,另外二道编、三道编 ,以至四道以上的编连形式。 孔子因为喜欢读《易》这本书,把中央简册的编绳磨断多次,后人就用“韦编三绝”这个形容词读书刻苦勤奋。

时至今日,一些书籍的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 时期形成的传统,许多因简牍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也流传至今。如“册”“篇”“编”“连篇累牍”“韦编三绝”等,都与简牍的形制有关;“杀青” “汗青”“初期竹难书”等则与简牍的制作和用材有关;“删改”“刀笔吏”等则 与简牍时代的文具书刀有关;“合同”“尺牍”“封沉默”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书制度有关。

“断章”“片言”里的中国智慧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嬗变的重大节点。“协和万邦”的商周王 朝,经春秋争战、战国兼并,实行郡县制的秦汉统一帝国。私学勃兴,著述蜂起,其时创造的典章制度和经籍文化承前启后、影响后代。简牍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原始记录和 直接遗存,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特殊价值。

调查显示,湖北共出土战国楚简、秦汉至六朝简牍共82批、25000余张,预计超过50万字。其中发现于湖北的包山楚简、郭店楚简、 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都是震惊三天学 以郭店楚简为首部文化典籍、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等科学技术文献、睡虎地秦简等法律文献,均仅见于本省出土的珍稀孤本,用于探讨儒家 及诸子经典的早期形态及其演练、传播,具有 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5200余枚竹简中,集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训导及其传承,其中不乏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 ,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及其经典的传承、演变有极高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说,如《诗经》1200余张,为人们提供了证券所见存字最多的《诗经》本古本。又如《论语》500余张,保存有 《智道》篇题和一些今本中不见的简文。 还有《春秋》100余张,是考古发现的春秋经传的首批精品,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智慧浪漫的楚国人热爱音乐,几十年来楚 当地考古发现大量钟、鼓、现存、琴、瑟等乐器,以 及绘画乐舞场景的纹图案装饰,但一直未见乐谱。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荆州王家嘴的楚墓中发现3200余张战国简牍,其中160张包含音乐符号的简牍被暂命名为《 乐谱》。其简文主要由天干和 首先简洁的符号组成,推测为一串丰富的节奏韵律,它们的出土使后世幸运“到2000多年前的音乐。

陈伟指出,早前因为出土数量不足,且大多 支离破碎,简牍在学术研究中的意 义一般只是说是证史、补史,一个辅助、补充的地位。现在由于资料的积累,尤其是有像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胡家草场汉简那样 数量多、保存也比较好的大宗材料出土,通过适当整理和互勘合 学校,简牍文献已经在边防制度、文书制度、律令体系等研究领域成为主要的史料参考,甚至是唯一的资料来源。

在“简牍大省”湖南,考古墓出土 简牍20多批、20多万枚,辐射了全国 里耶秦简揭示了秦朝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马王堆汉简、走马楼西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记录了汉朝时期的社会风俗、社会 政治制度等;走马楼三国吴简演习了三国时期长沙人 同时,这些秦汉简书体式风格丰富、字迹优美、气韵生动,是研究中国文字演变和字体艺术的重要素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简牍整理工作人员 杨先云说,传世文献主要记录了 中央、王侯将相的故事,但很少能够见到当时市县、乡里普通百姓的生活,关于“小人物”的只言片语往往只见于史籍里的零星介绍。 但湖南出土简牍中记载了大量普通“ 小人物”的信息,演习了他们

杨先云举例介绍,里耶秦简中有12张秦代追债夹,记录了12名士兵因罪被罚等原因欠了官府钱,但因家中贫困无法救助的故事 因为秦代异地驻守的政策,这些士兵驻守 捕获在迁陵县,原籍所在的官府发文书追讨到迁陵县府,要求迁陵县官员按照惯例继续向士兵们追讨欠款。

沅陵虎溪山汉 简《计簿》中,则记载了汉初沅陵侯国有1612户、6481人, 其中包括924名纳税人。侯国一年收缴算赋,即所得的人头税,共计52万6483钱。“湖南出土简牍贵在详述了‘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以小窥大 ,从地方看全国,是对当时的法律、经济、思想史 杨先云说。

2000年前,古丝绸之路上有哪些人物的故事?考古发现的简牍,令这些声音记录在中国 汉代档案夹中的“交流密码”得以重置。

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甘肃省敦煌市发现西汉敦煌郡所设置的悬泉安置遗址,出土大量的汉简,其内容涉及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枢密、邮驿、交通等 方方面面,真实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使者往来经 贸易交流,弥足珍贵。2014年申请“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时,相关简文内容补充了申遗材料。

悬泉汉简 其中有一本册子被学者命名为《康居王使者册》的汉简极为珍贵。 一张简册由7张简编连成册293字,记录了鉴定39年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来到西汉朝廷献贡骆驼时遇到不公后反映问题,朝廷吸收解决的经过。

“简牍所记载的两汉时期和西域诸国的外交交流” 交融的细节,没有经过史官编纂修改,是最真实的内容。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新时代,是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最佳史料。”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 说。

海昏侯墓出土170余余 版木牍中,整理出了一份重要的《除国诏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除国的全过程。这也是挖土出土的首份西汉除国诏书场景。

“木牍中的信息揭晓了海昏侯国被除国前召开了二千石及 以上高官出席的公卿会议进行讨论,经过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据整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介绍,汉代郡国毛,诸侯国牲, 它们都是当时的社会单元,值得研究。

精诚合作推进简牍文物“活起来”

随着研究材料日益丰富多元,已知史料的整理和再整理摆放在眉宇博物馆。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地研究机构有关, 当前,我国简牍工作者自觉、主动地投入简牍研 研究所整理工作,并致力于推动与收藏单位的合作,促进对大宗简牍材料的良好研究攻关。

以武汉大学简帛中心为例,中文集刊《简帛》于2006年 创刊,2014年CSSCI来源集刊。学术网 “武汉大学简帛网”已发表论文4000余篇,开发“中国古代简帛文献字形、辞例数据库”,录入战国秦汉简牍单字形和辞例数据共16万条,开放给同行使用。 长期以来,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东亚系等 单位合作,连续举办学术会议“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11次。

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资料室内摆满了流行简牍相关中外文期刊文献,《楚地》 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秦简牍合集》等重要文献 记者清楚,湖北早期出土的简牍,大部分已得到整理出版,再次整理和出版的内容中,简牍图像和释文、注释的质量导致显着提升,变得更准确且可靠方便使用 的版本。还有多种重要简牍文献,已列 入规划或资助,将在近年内陆续完成整理出版,包括即将面世的《湖北出土楚简五种》上卷、《睡虎地西汉简牍》(多卷)及《胡家草场西汉简牍》 》(多卷本)。

今年初,武汉大学公布《睡虎》 地西汉简牍》第一卷《质日》的研究成果。陈伟用三个“一”百年的《质日》的文化内涵——“一部连续十四年的汉代‘日记’,一位名 叫‘越人’的基层吏员,一些人重新激活了历史记忆”。

高度凝重 练就的解读背后是团队一次又一次的攻关。残片的正确缀合与定位是最难的,将有效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才能推进文本复制和解读。在进行《质日》的缀合工作中, 陈伟建立了由6人组成的相关成员的“残片缀合”小组,课题 成员通常会把自己的发现写成小论文,发在微信群讨论,再经过反复反复推敲,最终组就能“连字成篇”。

有时从下半支简开始拼缀;有时 又需联系全文、字体样式、各栏高度等要素来判断简文的对应 性;有时释写或改释出一个新字,又为拼缀提供全新的线索和视角……陈伟说,残片的正确缀合与定位做起来非常困难,要多方尝试,反复琢磨。有时运气 好,一天能找到几组。也有的时候,枯坐终日,一筹莫展。

我们用“寸简寸心”相激励,孜孜以求,一点一点地推进。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一枚简牍被安置在细细长长的玻璃管中, 墨书在灯光的映衬下笼上了一层昏黄的雾气。游客们沉浸在书香的展览中。 馆中,有人驻足俯身使劲靠近简牍,欲辨认细读那些文言墨字;有人与屏幕互动,串联起不同地名的古今缘分;还有的人被装点博物馆在各处的书法之美所 吸引人,举起手机拍照合影。

“第一次听说” ‘悬泉置’这个是看纪录片《河西走廊》,而进入简牍博物馆几乎可以说让览者‘重走’了河西走廊,那里因为曾经饮马瀚海的将军,有远嫁边关 的解忧公主,有籍籍无名却为开拓疆土守卫边关而辉煌 一生的小吏……”网名为“沙耶加酱”的游客参观博物馆后,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的文字。

甘肃简牍博物馆从2023年9月开馆以来, 就继承了汉风底蕴成为兰州一处“网红打卡点”。 统文化爱好者身着汉服到来,体验一次“参观”之感。截至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已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

针对馆藏的从秦汉到西晋时期 的4万多张简牍,研究人员采用红外线扫描、高清 静止和释文同时推出的方式,加快对出土文献资料进行出版,以社会共享助推更大范围的简牍研究。记者据悉,截至目前,除《悬泉汉简》仍在陆续推出外,其他 馆藏简牍资料均已向社会及学界公布。

< 此外,为拓展简牍的社会化普及,从2020年起,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等合作共80余期“读简班”,推进高校师生共同研读古书,激发高校师生 生对“冷门绝学”的热情。

在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金色海昏”展厅中,所陈列的六枚木牍是望能见到的等级最高汉代公文具体,他们是海昏侯刘贺夫妇上奏汉宣帝与上官皇太后 的文书,涉及朝贺、酎金、秋请等内容,对西汉公文 奏牍上的文字为汉隶标准,文字秀美,庄重典雅,也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展柜前常有游人久驻,细细欣赏。

“为什么刘贺夫妇选择同时向上官皇太后上 书,是否寓意在他们心中,上官皇太后仍可能给予他们支持的力量呢?”由于奏牍所书文字预设,讲解员李嘉媛在讲解这六枚木牍时,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和展开 比喻刘贺在上奏汉宣帝,请求参加 秋请,同时其夫人也在向上官皇太后上书,表达了同样的愿望。这说明刘贺非常渴望恢复其祭祀权,这对他而言意义重大,奏牍中“昧死再拜以闻” ”的遣词用句,也流使用刘贺夫妇的小心翼翼。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近年长沙简牍博物馆相关湖南广电创作了《心爱简牍》系列节目,聚焦中国简牍文化精华,讲述了简牍的考古发现、制造功用、思想内涵以及动物园有趣的简牍 牍故事。这个节目基础上,长沙简牍 博物馆深入挖掘简牍里文物,举办《大道至简——简牍里的中国精神主题展》,馆长亲自授课,讲解精选藏品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简牍里蕴藏 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之前提到的博物馆,想到的是青铜器、金银器,走进长沙简牍博物馆,我才共用简牍也同样充满生命力的鲜活文物。”长沙市民李灿说,她为9 岁报名女儿参加了社教活动,详细了解简牍的“前世今生”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大众热捧,尤其是古汉、古文热度倍增,简帛文字研究之风兴起 ,关于简牍文化的公众演讲、普及性文章也随之增多 在社会各个层面,简牍学知识从书斋走向公众,被更多的人了解。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大力倡导“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它的问世曾在上半年掀起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

记者近日来到荆门市博物馆文物库房,620余枚郭店楚简以四枚为一物品装在特制的囊匣内,放置于保管柜上。还有《老子》等小部分原简从库房拿 ,轮番陈列在文物展柜中。

“科技是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桥梁。”荆门市博物馆藏品出来保管科长邬涵说,郭店楚简能 在两千多年以后重见光明,已是奇迹,它们以后还能继续长久下去,这需要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我们一定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文物保护 会拥有更精致的依赖,观众会获得更佳的精神、文化体验,穿越两千多年到来的竹简基因永续保存,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