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嗣汉天师府

《唐律疏议》开篇第一卷《名例》中,就开宗明义指出,“五刑买卖,十恶尤切,损失名教” ,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戒”。

有个成语 所谓“十恶不赦”,就是从这里来的。

道教很多经文中都提到“五刑消十恶等罪”,例如《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灾延生保命》 《妙经》中就提到“地官曰:五刑十恶等罪,永不赦除。 ”

那么,到底“五刑十恶等罪”是指的论坛?

何为“五刑”?

五刑是由五行(金) 据《逸周书逸文》记载:“火能变金色 ,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事件,故大辟以 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

这五种吕种吕刑法从夏代开始逐渐衍生,于西周时期写入侯编着的《刑》,是一种树木的、不人道的、开创的 内部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进 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二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最初在隋《开皇律》中作为刑事处罚获得体 另外,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

以上几种主刑均针对现男性犯罪人 方面的,对于女性犯人,五刑指: 刑舂,拶刑杖,刑,赐死,宫刑。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现在社会也有五刑,主要指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刑徒、毒品。< /p>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以五 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 愿纠暴。

戒律即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违反教规玄范的警戒条 文。“戒”是戒诸恶行也,律是自律,完全靠自己来规范自己,完善人格和道德。其目的是为了教戒,劝告教徒止恶从善,舍妄归真。是道教徒 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通过戒律,对新教徒的宗教信仰 生活和道德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是信徒必须遵循的行为,也是信仰的基础,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准则务道者和奉道者改正一些不良之习,清净自己的心身,精进 自己的修行。若守一分戒 便得一分道,守十分戒便得十分道。

在道教中能够持守戒律,不但是一位很好的道士,而且也是一位很好的公民因为,道教的 许多清规戒律与时代要求相致。作为一个合格的道士的 前提是必须是遵守遵守规则,只有遵守遵守规则才可以更好的遵守遵守规则。

何为“十恶”?

十恶,是中国古代十类 这十类动作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 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这些排列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最重的罪过,故称十恶。十恶是从秦汉起逐渐形成的。秦律有不孝、不敬。 《唐律疏议》说:“汉制九章,虽并湮灭, 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谋反、大逆、不孝、内乱也有案例可资考证。到了南北朝,十恶的各条大致都有了。北周“不立十恶之目,而重恶” 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之罪”。 北齐律把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和内乱,列作重罪十条。在《北齐律》“重罪十条”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 十恶制度,唐朝沿袭之。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

道教中“十恶”主要指身造者三(一、杀,杀谓生命;二、盗,盗谓盗取财物;三、淫,淫谓淫狎行动), 口造者四(四、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五、绮 语,谓杂秽不正之语;六、恶口,谓骂詈痴人之语;七、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意造者三(八、悭贪,悭贪贪着;九、 嗔恚,嗔恚贪怒;十、邪见,暗昧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