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p>
2.正确人物、流利地朗读课文。
3.辅助注释、理解文意、熟悉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作业。指导读好“囊萤”。
3 .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间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词障碍。
1.读书提出 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贸易指导:胤(yìn)、恭(gōng)、勤(qín)、练囊(náng)、焉(yān) )
多音字:盛(ch éng)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行为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 黑色平台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 ,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 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 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裂,尾音拖长可以拓展更多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 再读,生尝试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 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写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 课文,品读。
1.课文中提到的“萤火虫夜读”在什么地方?(“夏月则练太空舱盛积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舱”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纱做的口袋。)“以夜 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写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 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 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 “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 ,勤奋),“倦”(疲疲),“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写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子: 组词理解“贫”(贫苦,贫困,贫困)。的意念 思是:家境贫寒,常无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p>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部 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收纳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萤火以照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朗 读。
6.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总结:(车胤)家境贫寒,不能常得 灯油(点灯,方便在灯下读书)。 夏日的夜晚,(车胤) 就用白丝绸外面(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晚上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触动最深刻的单词。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 练囊盛收藏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 一读,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译:晋之车胤,家贫 ,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 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话吗?(在条件如此适应的情况下,你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你请教) 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
夏月/则/练囊盛收纳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 第二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 《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 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 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就是电台 ?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磨杵,老妇人把它变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 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 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尝试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p>
2.指名读生字新词。
行为 指导:铁杵(chǔ)及(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行为分析指导“逢、卒” ”,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 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 .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 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技巧。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 读懂,知道课文讲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铁杵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 ,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老师先讲一个作文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 “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 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p>
3.组织交流。先由小 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 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 ?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 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山读书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方式多种讲。可以用“ 评书讲法——一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 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 交流明晰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 意思是?(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汇。
2.出示课文、划分节 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铁磨杵。问 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 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呼吸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 p>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依靠意逐词逐句理解文,而是依靠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认知。理解词汇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 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情感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并学实践用。
(1)注重听读,培养语感。在听读中遇到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 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