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习俗重阳节、重五节。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起源的吗?老师布置端午节手抄报应该写哪些内容呢? 还不知道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一、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楚荆年龄记》的记载。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批日投 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闻百姓讯立即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死亡。其时,恰逢雨天,湖面的 小舟一起汇集在 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端午节自谁言,万古谣言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茫,不能洗得直臣冤。” ”

二、 纪念孝女曹娥,此言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沿夜江号哭。 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三、 迎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投父兄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吴国,助 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楚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 最高,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 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准备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 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 暂停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装于皮革里于五月五日进攻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亦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条件且吴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 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该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蓄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 《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 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 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 ,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其中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现象。可见从先秦以 后,此日不吉之日。这样,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薰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 之为“端午”。

六、 夏至,持这一观念的刘德谦在《端午始祖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成年著作《荆楚老年记》 》特别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 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基底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必然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 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一些,实际上与屈原相关。(三)《老年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 叶正阳,当时供应端午节夏季拍卖,故 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初起源当系夏至。纷争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术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归 之于他。

七、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 的标志。28岁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 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唱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 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