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江荟曾雅青 朱惠

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高 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非遗传承人、高龙扎制工作室… …在江欣苑社区,高龙的印迹随处可见。

绵延 1400余年、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高龙文化被视为宝贵宝 藏,被传承、被“唤醒”,走出深闺、走向世界。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汉阳高龙受邀赴台湾 各地进行文化交流。(资料照片,由江欣苑社区提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高龙文化到民俗文化,从一个非遗到54 项绝技,从社区变场景,江欣苑社区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的“ 唤醒”和焕新之路。

“唤醒”

社区建起高龙博物馆

“玩高龙的时候,人山人” 海上,可热闹啦!”说起高龙,几乎每个江欣苑人都侃侃而谈 。

中文: 这里的农人每年正月十一开始祭龙王,点睛烧香拜果,到正 月十五火烧龙,名“龙升天”。高龙的身子由12节组成,预 示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如果遇到闰月十三节。祭祀时,人 大家高举龙头拜天地荫泽,谢祖宗祠堂,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延 年,佑儿孙满堂。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都有舞高龙的民间习 俗了,并形成了整套仪式。

“过去,每个村都有” 自己的高龙队。”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说,舞动高龙时,龙 首昂立,呈“之”字造型,龙角粗壮、龙眼浑圆、龙鳞闪烁、 龙须飘逸,用一根竹竿做六米。 /p>

文化传承需要鲜活的载体。如何将抽象的高龙文 是江欣苑保护和 传承高龙文化的创举之一。

“高龙博物馆的建设” 立,完成了历代高龙传承人的心愿。”陈满祥介绍,2007 社区就建起了不安的高龙博物馆。2012年, 又在社区新建一栋仿古建筑,陈面积有近千平方米。

漫步展厅,一张图片、一件作品将高龙的起源传 说、历史沿革、传承创新等历史脉络讲述道来。

武汉江欣苑社区居民在雨中舞动汉阳龙。(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朋通讯员谢敏 摄)

成立高龙表演艺术团,是传播高龙文化的又一个步伐。

< p>“人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主体,弘扬高龙文化要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在 社区成立高龙表演艺术团,热爱舞龙的居民加 进来,扎制、配乐、打鼓、表演各司其职,艺术团名气越来越大,表演邀请纷至沓来 来。

中文: 2008年,汉阳高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民刘卫祥成为国家级非遗 传承人。

刘卫祥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玩高龙。舞龙30余年,他创新排 练出“口衔齿托”的绝技,将碗口粗的竹竿用牙齿顶起来,同时还要跪地向前搓步完 除了高龙表演,高龙扎制也 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60年前,过去的高龙龙衣 原材料多用白纸,里面放置点燃的蜡烛。现在,白纸底层作纱布、棉布换,蜡烛换成 彩灯,高龙表演供观赏性。

焕新

国家级非遗传承园 首次落户社区

汉绣、剪纸、木雕船模、楚式漆器、黄梅挑花……走进 < 这是全国首家建在社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54个非遗项目齐聚 一园。”胡明荣告诉记者,“国字号”非遗传承园落户江欣苑,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保护高龙文化传承,更多时候, 高龙还在博物馆“藏”,春节里“热”。胡明荣琢磨着,如何让高龙“活”起来, 台湾苗栗县村里长在江欣苑社区体验黄梅挑 花。当天,进行交流体验。(日报湖北全媒记者 张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国家正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 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大了。”胡明荣下定决心,一定决定把这块牌子拿回来。

与 她听说了一场非遗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胡明荣的一个创意构思 头脑中逐渐发出声音:江欣苑社区在非遗保护方面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资金优 优势,建设一个非遗传承园,保护起来、发扬光 大,和高龙抱团发展。同时,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展示中心以及非遗 旅游项发展。

对此,有人不理。 解:“一个社区‘玩’非遗,能玩出什么名堂?”有人也觉得不可能:“ 国家级传承园建在社区,全国没有先例。”

“把不可能变成了 也许!”流淌在江欣苑人的血脉里奋发向上、不畏困难的“高龙精神”被激发 那段时间,胡明荣和社区干部循环奔走、马不停蹄,北京、省里、 市里、村里,一条条申报文明园。< /p>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欣苑社区居民自筹资金,建成全国首社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上, 江欣苑万人空巷,人们争得一代传承园的风采。一条街上,有汉绣、刘泥巴、江 键盘带来了一个精彩的荟萃的非 遗大世界。2014年,传承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 示范基地”。

江欣苑这株梧桐树,引来无数栖枝的凤凰。

活化剂

成为展示非遗文化的一扇窗

< p>文化是种子种子,在江欣苑社区生根发芽,向上生长。

在传承园,更重要的是有展示、交流的 一幅正龙图《献寿》栩栩如生 ,那是非遗传承人刘泥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这幅作品行走 今年多才完成,运用了剪、刻、撕、烧等6项不同技艺。

“中国人: 艺卡斯剪纸的创意。”“刘泥巴剪纸”第五代传承人、刘泥巴女儿的刘旻介 绍,汉绣色彩丰富且立体感十足,能很好地弥补剪纸颜色单一、缺乏平面化 等不足。果不其然,《献寿》完成后,效果亮眼。

在这里 ,非遗传承人互相交流、互相交流,艺术灵感迸发,非遗工艺有了更多创新 。

台湾苗栗县村里长在江欣苑社区体验织布机织布。当天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一开始 ,大伙都看稀奇、看热闹。”73岁的罗大清是第一批入住江欣苑的居民,对此 与江欣 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居民,慕名而来的游客、来研究做课题的师生、观看 各类艺术表演的观众,都云集在这浓浓的非遗风中。

居民郑秀华 放下锄头,她告诉记者,她免费收徒弟,大家 完成一两幅作品,制作了小摆件、小挂饰送给朋友、家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承。

中文:

“中文:‎‎‎ 非常美丽、精致,也非常‘中国’。”参观现场,来自巴西的哥珂 江欣苑社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果汁项目— —武汉汉阳高龙受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资料照片,由江欣苑 社区提供)

请进来,更多走出去。

2010, 2014, 2014, 2010, 2014, 2014, 2014, 2010, 2014 看表演的台湾同胞点赞说:“高龙的表演令人叹服,龙的文化来自 中国,我们都是龙的子弟!”

这些年,高龙艺术团 还代表国家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记 系统文化带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日复一日,江欣苑逐渐成为文化展示的橱窗。

用温润温暖的力量托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对 另外,它表演出魅力,用独特亮丽的风景讲出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不仅仅为用 户活跃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 掌上孕育了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