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肉类协会(CMA)与世界肉类组织(IMS)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在山东青岛世界博览城召开。 、展览展示、贸易活动、竞技比赛、荣誉奖项、科技推 广等六大主题活动推动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9月13日至14日的肉类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 科研机构的专家、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 肉类产业的发展,旨在探讨重大动物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下,肉类产业如何可持续管理和发展。
2021肉类产业发展大会。防控中国肉类协会供应 图
构建防疫体系
肉类行 业深受非洲猪疫病影响,自2018年8月3日起,中国辽宁沉阳辽北新区首次发现非洲猪疫病疫情,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非洲猪疫病193起,共扑杀生猪120.59万只 头。中国疫病疫情预防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 技术中心副主任冯忠泽在肉类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重大动物疫病分区的产生,是党中央根据疫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的理念和实践,正在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举措
会上,冯忠泽介绍了关于中国重大动物疫病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特别指出:“突发重大动物疫症系统, 主要的任务归结就是要建立三个大的体系,分别是构 建立区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健全动物调运和监管体系、优化生猪产业体系。”
今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非洲猪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 》,自今年5月1日起,全面启动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 以中南区疫情为例,冯忠泽介绍了该重大动物疫病分区体系的相关性。“我努力把我们中南区工作组在广东省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之后又到了福建、江西 开展工作,以后的工作方案都是在中南区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 冯忠泽说:“中南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生猪生产正在进行中,生猪产销恢复趋于紧缩,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制定法律规范和严管严控< / 2019年底,第一天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肉类产业中,肉类消费、冷链产品的进出口等均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 成都大学四川肉类 产业技术研究院教授王卫认为:“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需要引起企业重视,尤其是生鲜畜禽加工以及贮运销售中、粮食交接和密集型产业,都存在病毒感染的 可能,加大了产品传染性的免疫力。”
根据报道中公开的数据,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从加拿大到美国,从德国到爱尔兰,包括巴西、韩国在 国内,共有近200余家肉类企业发生感染事件。王卫平提出了一个案例:从2020年5月到今年2月,德国肉类企业发生了感染事件,这是非常严重的疫情事件。
2020年8月,德国北威州劳动、卫生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发布《肉类行业新冠病毒卫生规范》,“他们的法规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范,甚至连员工用什么方式工作、 店铺温度、湿度 多少、启动速度都一一规定,连违反处罚处罚都严格要求。这是法律规范在企业行为防控的关键上做出的有利示范。”
此外,王卫还提出 ,新冠疫情防控下,肉类企业更要严管 他说:“首先要严格卫生规范管理,严抓防疫四要素,即人员管控、源头管控、个人防护和管理消毒,这16个字是全民公认的。” 源头防控非常重要。指出他,新冠病毒处于较早时期 低温下能关键,因此冷链食品以及外包装可能通过作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成为进口新冠病毒的载体。“就从冷链消毒上讲,一般消毒为水溶剂的,但在低温条件下 很难发挥消毒作用,所以最好将这 种杀菌方式换成突变等冷杀菌,比如运用杀菌突变,这个就比较好。”
冷链食品的处理不要一刀切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博士研究员 徐进在会上做了主题“就疫情常态化,如何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的相关发言,进一步阐释了冷链食品与新冠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 新冠疫情是受到大家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我们政府为了让大家 吃上安全的冷链动物的肉做了很多工作。”
在回答新冠病毒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时,徐进明确了几个概念,他说:“首先要问这些 疾病不是默认食源吗?能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能不 能通过食品传播吗?新冠病毒不能在进口的水产品和其他食品中存在吗?”徐进介绍,根据该组织的答案和报道,通过冷链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并不高,他提出: “风险有多少?换一种方式到底 答,就是新闻联播在国际报上大概有亿多人的新冠感染病例,这亿多人中目前有 1 例患者主观地说是因为吃了冷冻食品而感染的。”
会上,徐进还介绍了新冠病毒的榜样和传播 他提出:“纵观国内的具体疫情,传染高风险地点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聚餐,第三是登记采样点,第四是隔离酒店。配备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放松,要 做好防护。”徐进认为,疾病预防控制 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疾病预防控制强调的不是1+1=2,而是1+1一定大于2的综合防控措施。”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致制定了针对企业卫生的几项指导原则,包括食品企业的管理指南、消毒、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服务管理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中心参考WHO的文件,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要 求了三个文件。“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消毒技术,还有最重要的是冷食品链的分级分类消除技术。”徐进认为,“如果一批产品出现了防控措施,不该 粗暴地处理,可能有一个冷库进来一批货,上 几千的东西被研究了,一个厂家就倒掉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门做了一个食品分级分类管控,为企业提供一个分级分类的方案,不要用一刀切的方式,否则冻结企业、冷食品链的 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
科技创新助力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上海太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在会上介绍 上海太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曾志广认为:“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是助力食品安全的关键,食品安全蓬勃发展的就是人、机” 、物、法、环相关系,企业决定这几点抓住并一一突破。
”
曾广志介绍,在动物屠宰加工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异物风险,“比如养殖的猪、牛、鸡、鸭等,都要有相应的防疫,都需要做好防疫 针,那这个通道中就可能有防疫针头的结构并留存在动物体内,如果不及时去掉,对后面的食品安全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 除此以外,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也可能发生断裂、折断的情况。”
在肉类异物检测的阶段中,主要以金属类异物等为主。2000年开始 ,对肉类进行异物检测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金属异物检测机,利用的是电磁场的原理——如果被测物里面含有金属物,或者导磁 ,或者既导磁又导电,就能够很好的通过金属异物检测机做相应的检测。曾志广指出:“但这种技术会受到被测产品的具有表面、含盐量的影响,对金属检测很 大干扰性。以猪产品为例,防疫针头通常打在猪脖子附近,这个时候一个白条的猪金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p>
后来,肉类异物检测的间歇中出现X射线、X光机的异物检测技术,曾广志指出:“因为有创新的技术,除了帮助我们企业检测高密度异物之外,还 能够拥有更宽广的检测效果和能力。”会上,曾广志介绍了目前X光机的最新技术,他说:“这两年在作物技术上 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新推出的TDI是一种能够利用延迟积分技术的功耗,相比传统的检测硬件,它能够在扫描和取像上做到更精确,能够帮助设备有更 有了好的判断能力。既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X光机检测密度较小的异物了,在技术方面,我们已经 跳出原来的技术限制,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创新性的进步。”
肉类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中国,是肉类生产消费和 据中国肉类协会长李水龙介绍,中国肉类协会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肉类学会和相关机构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大力支持 并积极参与相关肉类产业发展大会,共同研判和分析疫情形势下全球肉类贸易走势以及国内国际合作的机遇。
李水龙指出,疫情防控下,产业从业 人员健康,完善肉类食品的安全,升级畜禽产品生产消费,肉类冷链建设、绿色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题,是当前关注的重中之重,他说:“虽然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疫情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包括市场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等等,但 我觉得大家对肉制品贸易的信心非常坚定,也相信肉类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明天会更好。”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唐峥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