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杰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着称,极富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二、背景链接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找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进而安放他“颇不平静”的拳拳之心,受到外界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了他的治学。《春》描绘、讴歌出了一朵蓬勃勃的春天,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幅生动的写照。

三、文体常识

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喜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分为叙述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广泛,手段多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四、字词整理

(一)生难字:

朗润(rùn)窠巢(kē)嗡(wēng)嘹亮(liáo)抖擞(dǒusǒu)

嫩绿(nènlǜ)宛转(wǎn)曼哈顿(hóulóng)烘托(hōng)风筝(zhēng)

发酵酿(yùnniàng) 黄晕(yùn)应和(hè)静默(mò)卖弄(nòng)

撑伞(chēng)蓑笠(suōlì)稀疏(shū)花枝招展(zhǎn)呼朋引伴(péng)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①):盼春。写盼春的心情,总领全篇,开启下面。

p>

第二部分(②—⑦) :绘春。借助一幅幅图画春天。

部分(⑧—第三):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凸显它的“新”“美”“力”。

六、架构框架

七、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八、重点难点:

文章是如何情感形象地绘画景物的?

1.从多种感官角度绘画景物。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 ,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感知的角度写风的轻柔;“风里带来一些新翻的原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感知觉的角度写风的芳香;“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芒果,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的角度写风的悦耳。

2.运用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相结合的手法来绘制景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正面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趟”。回迷藏。风轻轻轻的,草软绵绵的。

”通过写人的活动来烘托春草勃发的特点。

3.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绘画景物。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动作儿。”写下眼前的实景。“闭上了眼睛,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想象到的虚景,借以突出花的题材主题。

九、写法基础

1.用词不稳定、准确。如:“钻”字,突出了春草破土的冲劲和顽强的生命力。“敏捷”则巧妙地写出生长的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即将来临,赋予以草报春的无限遐想。

2.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调动各种感官(视觉、视觉、嗅觉、听觉)绘画春天,如在描绘春风时期则通过这种描绘,将无形的风化为有形的母亲的手,突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富有想象力,很富表现力。

4.虚实结合。

5.善用想象和联想。

6 .侧面描绘与侧面描绘相结合

十、素材积累

描绘春天的诗文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5.两条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7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

十一、语法常识:比喻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者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像春天的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大传染病了,给人的印象真实再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前面这类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好像”“好像”“……好像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还有一种是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相等”等术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

(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

(2 )这里到了,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鹏的大海/一双眼——一通冲决的大溪。(李瑛《一月的衰思》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

秋风陈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