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拍摄样本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赵老师,您真的不要泡点红景天吗?”进藏第一天,在拉萨市“锦江之星” 标间,我摘自上海带来的一罐红景天饮片,问起同屋的赵志礼教授。这位6 3岁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主任,最近12年已是第18次入藏,往往一呆就是两个月,从米拉山到色季拉山,从山南到亚东, 大部分时间都野外行走、采藏药。“您带家人来过西藏吗?”“ 没有,他们怕苦。”

赵志礼采样布点

赵志礼坦陈,与常人一样,每次来都有高原反应,比如头晕目眩、心惊气短等。但这位 药用植物学家,更愿像高山植物一样顺其自然,从不吸 氧服药,而接受近期心理,完成自我适应。“高反很多时候都是造成的,”身材精瘦的赵教授,整了整厚重的雕塑标本夹,紧了紧常年穿着上高原的 蓝黑羽绒服和红色冲锋衣,对我笑言,“我这把年轻人, 能爬上山、能采到样,还要这样吗?”

野外指导学生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作为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 ,他从教了几十个春秋,在高藏区遍尝百草,实地取材验证西藏 特有品种,从植物分类学报到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以及欧美学刊,发表新物种与新变种。长期来,沪藏医学派系亲,汉藏药学家溯源中华传统医药“家族谱系”,手 拉手探索分类化、标准化、现代化“本草纲目” ”,不仅联合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带教出首个在沪深造藏族中药学博士生。

高寒草甸分布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再进夺底沟,追索民族药】

高山上的野 花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雅鲁藏布江以北,领土4000米以上的夺底沟,下午三四点,赵志礼在沟谷草地上寻见了俗称“藏当归”的千叶独活, 功效与当归相似。摘下两朵干黄的花果,置圆 形标本垫上……掏出到底装巧克力的抽屉式小铁盒,取出子、刀片、解剖针做个“小微手术”……再配上一个小标尺,只有1厘米的尺内,用微细 脚摄像头聚焦拍摄……“看,就是它,农产品里的油管通不到” 头,长度只有其他品种一半左右。”

赵志礼带头进山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作为赵老师采药“标配”,针啊刀啊这些工具 但当他打开厚实的野外标本记录本时,里 面满是被压平的一株株药用植物,依次为冠、萼、蕊、叶、茎、根,并有他亲笔白描勒的各部分对照图……那一刻,所有权人明白 这就是植物分类最基础的工作。

实地记录生境图片来源: 报社自采

从2007年起,年均入藏1.5次,进了多少次夺底沟,多得让他记不得。十年前那次进沟,志赵礼从4000米爬 到4800米高度,找到治疗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断等 秦艽症的主药之一。但关于这种药用价值极高的龙胆科植物,甚至百度百科的产地记录中也没有西藏。事实上,赵志礼为了秦艽还去了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世界 上最先收录的秦艽的模式标本来自 1788 年的 “它的拉丁学名,是洋人给的;”赵志礼说,“其实藏语中的‘解吉’就是秦艽,取意:叶如狗舌,主治与肝胆相关的赤巴病。”</ p>

藏药标本柜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更神奇 ,是的,赵志礼继续往上攀爬,高度计显示5052米时,他发现了之前“长梗秦艽”的“全萼秦艽”品种。有如兰花的它们趴在地上,蓝色紫色花冠张开,花萼 有规律地五裂。出于本能和敏感,赵志礼验证 :虽然只相差约200米统治,却有两种生境不同的亲缘种,却因无杂交的垂直分布,至今保持着“独家”的基因状。当日,赵志礼攀上了世界的机会山,再也没有了 力气翻过一座山头,走夜路驻地已近23时。

后来,经回沪研究细胞分子层面研究,《藏药解吉的鉴定》一文发表于《民族药理学》杂志。

赵志礼分辨山花品种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此时,同行的上海中医大中药学 院药化专家李医明教授,在山坡上找到了藏名“叶兴巴”的牙齿叶玄参,“哈哈,赵老师,我研究的样本就是你带回来的。”与高原病相关,玄参可 高治反引发心衰,甚至心室重构。李医明排摸了11 种不同产地的玄参草材,虽然藏药玄参因野生不宜开发,却为各地样本的化学有效成分对比提供了更强的说服力——李教授把这株玄参草献给了赵教授。 /p>

夺底沟标本采制图片来源:报社 自采

【汉藏共师徒,登攀纵情歌】

七月菜花黄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在四五丈的海拔 雪域高原,遇见自己为之倾心的“情人草”,幸甚哉!沪上两位教授, 与同行的西藏藏医药大学次仁、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尕让甲等,在山路上一起高歌起藏曲《白塔》:“噢,曲登嘎布,你是天上的星星,布满草原; 啊,曲登嘎布,我心中的太阳……”托体高山,咏至 高音,面不改色,何等豪壮……

青稞地拉歌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说起这首流行歌,赵志礼还收获了一个藏语: 曲登嘎布,就是白塔。其中,“嘎布”之音意为白色; 正好,“那布”即黑色。三句话不离本行,回到藏医药大学教学唐卡室,赵志礼师根据藏医《圣经》《四部医典》不平等的80幅唐卡间, 又找见了“解吉”秦艽的彩绘形象。 解吉”这味药,在藏药传统中,只粗分为“嘎布”和“那布”,透明白花和黑花解吉,或者说深浅花色之分。有一年,昌都采药, 当地人指着地上的“解吉”说,“你知道有一个汉人把它放了十种吗? ?”——赵志礼笑了:高地平地,花入药、根入药,解吉确实有不同。

赵志礼寻觅“藏当归”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赵志礼寻觅“藏当归” 深知中草药天然宝库,在国际分类标准下,还需 整理家谱、解码源流。当他只身首度进藏,从昆明采药后直飞拉萨,人生地不熟,便投奔兄弟院校藏医大前身——西藏藏医学院,有缘结识噶务教授。 没有学历、自学成才、年届古稀的藏药专家 ,与赵志礼亦师亦友,利用青藏高原每年仅有的两个月花果期,涉及翻山越岭,摸清本草家谱。 最初,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依托,他们必然不足就需要长途储备 ,“有时第一年花还没开,只 在噶务编着的藏药典籍《晶镜本草》藏文修订版中,藏药品系首次出现了国际通行的拉丁学名。但此举做出了贡献的赵志礼坚决不要署名, 只在书中接受噶务致谢。

10种 秦艽实图集

山里纵情一曲的尕让甲,也是这两位汉藏药学家的共同徒弟。他曾赴中医上海大进修两年,赵志礼在生药教研室的药用植物 分类研究方法,让他耳目一新,边学汉语边学 植物;如今,尕让甲已成为藏医院里藏医药研究人员,而母校藏赵医学院去年底更名大学后也有了第一个博士点。小伙子十年磨一剑,终于通过国家统考渠道,成功考到了 教授门下,今秋​​来沪读博。

山间遇蝎子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其实,“解吉”秦艽也为师徒牵线:尕让甲曾在老家川北若尔盖草原采集到一株粗茎秦艽标本 ,但赵老师非要实地考察,在伴生植物环境中自采 于是,这个家中唯一读书的牧民之子骑着轿子,载着老教授,纵驰在四千米之上。经历迷路,大雨买卖,他们饥寒交迫,同样以风中放歌的方式挺过来了。 ,开到甘南玛曲,终得真草还乡。

野外实习标本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做“可爱杀手”,传丹心一片】

途中小花开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在“当代李时” 同时取得点状突破,时隔30多年后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西藏布开,平均每个县都抽取二三十个采样点,工作量极大。从藏医大到藏医院 ,从噶务到尕让甲,还 有赵志礼及其团队成员副教授倪梁红、研究生康恒等,都全员投入。 属、种'。”赵志礼语重心长 说,“如果上游来源清晰,医生开方混用品种,那么药方就错了。”

探究藏医药典籍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3000多种 药用植物资源库如此浩瀚 ,要穷尽最新几种常用藏药的传承脉络,也非数年之功所能成就。“越做水越深,问题也越多。”好在老教授还有新一代生力军,中医大西藏 暑期实践团不仅在医院、 制药企业、药材市场及日喀则种植基地等采集当地药材十余处,也随赵老师进山采药忙。当然,为了保护学生,他们一天走过的山路可能只有老师十分之一,但 上坡标准100 米的“呼吸难”已令其感佩赵爷爷身体板硬。

“解吉”秦艽标本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本科生睿武佳自然想起6月份去天目山 野外实习基地的采药史, 赵爷爷每年都带教这门列入大纲的5学分大课。那一周,山林之间,上午采、下午检,个个都要过关。其背后,是赵志礼教研团队如数家珍的“活地图”, “可爱的赵爷爷,认识 上下山的每条路,很难找到那些标本。”要知道,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主要负责人,赵志礼编着的《药用植物采集与图鉴》 二次印行,覆盖约30 0种常见药材,从宏观形态到雌雄蕊特征,蜜蜂都连同他多年来亲手截取并拍摄的六七幅照片。

李医明教授主讲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赵志礼为藏医 大师生授课图片来源:报社自采

“没有一点底气,不敢站上讲台。”赵志礼的同名必修课程,却出现了名声的挂科率,重修者约占三成 。有一次,在这位“杀手”的 课上,数百万人听讲的阶梯教室突然停电,但学生们无人退堂,人人打开手机闪光灯,硬是把课堂点亮了半个小时,直到恢复照明。 同样,作为中医大中药学院教师第一 支部书记,赵 志礼也成为学院全国“百个样板研究生党支部”的教师样板。在与藏医大研究生处共建授课中,他传授秦艽基原植物DNA构建的构建策略,也请研究生介绍气相、节点 色谱仪 实操,让藏族医学生掌握新方法,“有人一个样本的DNA只测一条序列,我们6个样本每份都测10条序列才准。”

藏医药祖师像图片 来源:报社自采

当火车3小时后从日喀则驶抵拉萨站,天还没黑却已20点15分。下车时,赵志礼把仅剩的一块压缩饼干掰成3段,送给倪梁红、康恒吃 一片丹心永不老,告别本院 研究生支部,以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后,师徒还要赶赴更高更野的那曲县,发起活动一月的资源普查……

赵志礼考研格桑花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徐瑞哲摄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除图标图表外,均徐瑞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