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古代建筑——塔楼,它们的扩展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塔楼是一座宗教建筑,我们建的塔是从 佛教的形成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中国佛塔源自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塔” 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 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

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 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化,得到许多五光十色、 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尤其是早期释迦 牟尼的舍利,加之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为了表达 对佛陀的民间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

印度的塔有两种: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属于 坟墓的性质;二是举行礼佛仪式的“支提”(Chaitya),类 似庙宇形式。传到中国之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

中国塔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 内部主要安放的东西是一个石函,内中层函匣相 套,最里面一层就是放佛舍利之处。二是塔身,供供奉佛像,登临等用途,是塔的主体部分;三是塔刹,中国匠师将窣堵坡尊崇高搭载高座 塔顶,就变成塔刹了。

我们可以从北方王朝时期的敦煌壁 画中看到最早中国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 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繇传》 ),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

古代的塔有什么用途? p>

古塔在用途上,出现了许多发展和变化,超越了普通佛塔的限制 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登高望远,当塔还是窣堵坡坟冢的时候,武装从对佛的尊崇上讲,还是就其圆形 覆钵的形式上说,都不宜攀登。印度塔与中国楼阁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最 为广泛的用途。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向往的事。

二是勘察敌情,塔只是高大而且 阿富汗,还可以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发挥极大的意义 例如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城内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敌塔。工匠们也将塔的高度修整 到了当时的极限84米,这也是我国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登顶的时候 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势尽收眼底。

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挺立,很远就能看见,所以古塔成为港口码头 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这里 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

四是地区的象征,许多古塔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航海的标志。 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秀丽的名片 等等。古塔已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建塔制度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 对佛的供奉,出现,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间,塔在 寺院中的位置发生变化许多,目前可以看出对塔崇拜重视的程度,根据布局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心塔院制度:一间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 大殿,以塔为主,周围群房,将塔作为主要崇拜物。

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座方形塔院。

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 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 洞广胜寺。

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代及宋以后的布局方式。 例如,辽宁锦州广济寺。

双寺院 塔制度:唐宋两代寺院常建双塔,位于寺院大门前,或大殿前,一东一西,双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崇兴寺双塔 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

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与佛殿并列布置。这种布置说明塔和殿同为佛,同为崇奉的对象,同样重要。因为山门之内,东殿西塔,相互对峙。 西方是日落地点,万物的终结,佛的 世界,涅槃的归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辽时期继承并发展。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国塔一般是随 着寺庙而建造,但现在许 多地方是有塔无庙。历代传承下来的古塔,估计全国有三千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在百座以上。有10处古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受到国家保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弘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秀文化入口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有文化,将中华上下 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 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融入现代建筑行业,共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衣食住行。

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