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在《续诗品·勇改》中说:“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的意思是说,知道楼梯不足,就意味着楼梯新境界。出自诗词创 精神 修养,让人们做得更好。
境界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是 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感悟过程,从不足处切入,常思己过,在“知非” 中求“进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魏晋时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以清 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 ”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的父亲,清父廉不愿让人知道,我是唯恐 但胡威依然对 人都在修复不足中 成长成熟的,改一处不足就进步一层。
《左传》有云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吕氏春秋》点出:“物固 莫无长,莫无短,人亦然。故善学者《《 《论语》中提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之。”这些历史名言告诉我们,人人皆会犯错、皆有短处 ,隐瞒和掩盖无缺点,讳疾忌医更不可取。 只有把不足和过错作为 映照灵魂的一面镜子,直面问题,见错改错、见短补短,才可能实现 自我的不断提高,也才可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人智,自是知者明”,人生最难认识自己。明 代大儒王阳明显现了同样的得人 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为人 处世,应当具有知己、反己的智慧和态度,既要活得清醒,有认识不 足的能力,也要活得坦荡,敢于纠正过错的胸襟。
能做到“知非”还不够,“知非”只是“进境”的起点,若知而不改 等于在原地打转,可能又回到原点。所以“改”是硬道理,学会从“ 非中悟道,各处修改起,无论问题多小,修改了久进,天长日 ,日积月累,就会从一层境界不断迈上更高一层境界。 南宋杨万里说 :“头垢则思沐,足垢则思濯。心垢则不思沐濯,何哉?”这提醒我 大家,自我改进不能做沐头濯足的表面文章,要注重考虑洗礼,唯此方 能脱胎换骨。
◎论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 来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目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