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其产约则轻迁灾,轻迁灾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居心。”古人重农轻商,视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舍本逐末,则不利于守, 既不利于战斗,也不利于国家安全。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在西汉文学家刘 向《战国策》里也有记载:齐王派使者见赵威后。还没拿出来公函,赵威后就开口问使者,“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故障耶?王亦无故障耶?”今年收成怎样?老百姓怎样?齐王怎样啊?问的齐国使者一头雾水,甚为不悦,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 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否则,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而本问 末者耶?”

这里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安然无恙,一个是舍本逐末。

故事的主人公说的是赵威后(估计304—前264) 年),赵惠文王(赵何)的王后,赵孝成王(赵丹)的母亲。她在位期间,陪伴着赵惠文王经历了将相和、 渑池会、阏结合战赵国繁荣盛盛之时,惠文王死后赵第二年,赵威后死亡,她死后第二年(前262年)爆发长平之战,赵国从此走向衰败

关于赵威后的出身和姓名,历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有,赵惠文王在位的 第十年迎娶了齐湣王田地的女儿,就是应该赵威后。原来赵威后是齐国的公主,后来嫁入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王后,但具体姓名已经必然 考。虽然如此,但她去世后人的印象是重视民生,体恤百姓。赵惠文王去世后,孝成王赵丹年轻尚幼,她年轻才30岁 出头,曾一度临朝听政,至41岁病死。史书对她执政时期有两件非常贫困的记载:

一件事是成语舍本逐末反映的“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另一件事在课本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估计265年,秦国赵发兵进攻赵国。 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国对抗,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出兵,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赵威后最宠爱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威后死活不同意,多位大臣力 左师触龙最终成功说服了赵威后,同意将长安君送齐国做人质,齐国最终发兵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