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妈妈和我聊起了孩子期末考试的情况。她告诉我,这次考试孩子又没考好,卷子发下来后一分析,发现都是粗心惹的祸。基本上没什么题是不会做的,就是抄错、看错题……东丢一点分,西丢一点分,结果可想而知。妈妈说这话时特别不甘心,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其实,“孩子粗心”这个问题太普遍了。但有时正是因为家长对粗心的错误认知,导致孩子无法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也许你并不认同我的说法,那就接着往下看,和我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如果孩子没考好,你和他一起分析后发现,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失分,相反是简单的题目答错了,这失分基本都来自于粗心。这时,你会怎么说?(看看我所罗列的这些,是否是你常常采用的表达方式呢?你更倾向于哪个回答呢?)
What would you do?
Decision 1:
好好教训孩子:“你看你,又粗心了。和你说了多少遍了,做题要认真仔细,怎么还是这样粗心啊!……”
Decision 2:
用客观而严厉的口吻对孩子说:“粗心就是不会,就是你平时练得太少了,对题目还不熟练。以后每天加做一套题……我和你说,你别偷懒哦,你就是太懒!”
Decision 3:
自己表达情绪:“你总是那么粗心,你这个人做事就是丢三落四的,哎!”心里在想,这是不是性格使然啊,是不是遗传他爸的,他爸也是个特别粗心的人。
Decision 4:
表示非常遗憾:“你看,这些题目,你都会做。如果这次你不粗心,你就是全班最高分了啊!”(苦口婆心,希望能够让孩子意识到不粗心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
以上四种情况,都来自于父母给我提供的素材。可见,在生活中,大家基本上都采用着类似于以上四种方式来应对孩子的粗心问题。那么在实践中,有效吗?据我跟进调查发现,除了第三种情况外,孩子粗心问题有所改善外,其他基本都是无效的。
为什么会无效呢?这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在应对孩子粗心问题时所存在的意识误区及不当之处。
先来看看前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基于父母对于孩子粗心问题的内归因。(所谓内归因,就是将行为归因于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而外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于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
很有意思的是,在孩子粗心这个问题上,父母与孩子一同进行归因分析时,几乎所有的父母都采用的是“内归因”,几乎没有父母采用的是“外归因”,比如,“这次考试,你们老师出的题目陷阱实在太多,不中招都很难啊!”、“这几天身体不好,所以精神状态不佳,答题时容易看错题,这也很正常。”……这是因为,大部分父母在应对孩子粗心这个问题时,其实更想通过粗心与孩子探讨其内在与他们预期不符的东西,而粗心则成为了一个载体罢了。例如:
Decision 1:
好好教训孩子:“你看你,又粗心了。和你说了多少遍了,做题是要认真仔细,怎么还是这样不用心啊!……”
请注意“红字”部分。大家可以联想一下,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基本上就进入到对孩子学习态度不佳的训斥上,这是父母最为常见的一种对于“粗心”的理解,就是把孩子的粗心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为“学习态度”(粗心=不用心)
但事实上,从“粗心”本身而言,绝不单纯是孩子学习态度问题使然。这在之后会详细说明的。但这样的应对却会导致一个不良后果——孩子无法正视“粗心”。
粗心就是不用心,如此抽象地表述,一下子就让孩子迷糊了,“究竟该怎么做,能解决粗心呢?貌似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我连怎么用心都不知道呢。”问题一下子变复杂了,孩子无从下手,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把这样的“难题”抛在脑后,因为根本解决不了。如果把粗心归结为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粗心了,也就是把问题归咎于态度,那么这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因为,态度不是原因,“粗心”也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
此外,有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这种归因,感到极为委屈,父母总认为孩子粗心是主观上的原因,是孩子不认真,马马虎虎。考后就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加以批评,让孩子要多多注意。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在考试中,他们几乎都是认真和紧张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情况。
Decision 2:
用客观而严厉的口吻对孩子说:“粗心就是不会,就是你平时练得太少了,对题目还不熟练。以后每天加做一套题……我和你说,你别偷懒哦,你就是太懒!”
粗心与熟练程度确实有关系,熟练程度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关,而知识点掌握不够,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粗心。因而,许多父母都会在孩子粗心之后,让孩子更多地进行反复操练。但是,粗心是否只有这个成因呢?不是!
熟练程度低并非粗心的唯一原因。当父母将这个原因视为唯一时,那么会出现的弊端就是,孩子的粗心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准确的识别,不仅无法根治,而且由于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反而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态。有些孩子就会有这样的反应:“都说是粗心了,题目我都会,你还让我反复做题,烦死了。”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对于亲子关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最差的一种情况是,有些父母还会因此将“懒”这个标签贴给孩子,一旦孩子对父母布置的“反复练习”任务有所不满时,他们就指责孩子“懒,不愿意花功夫……”,然后就进入到无休止的冷战和热战中。
再来看看第三种情况的结果。
Decision 3:
自己表达情绪:“你总是那么粗心,你这个人做事就是丢三落四的,哎!”心里在想,这是不是性格使然啊,是不是遗传他爸的,他爸也是个特别粗心的人。
这种回答看似是在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实则背后是一种无奈,以及对于“他爸”的一种不满。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样的应对无异于孩子粗心问题的解决。
Decision 4:
表示非常遗憾:“你看,这些题目,你都会做。如果这次你不粗心,你就是全班最高分了啊!”
这种情况,看似是在理解孩子,用苦口婆心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不粗心”的价值,让他因为要获得这个价值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但对于许多孩子而言,这一点,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考卷发下后,他就有了这样的判断。无需父母再次重申。然而,父母的这种反复重申,却会给予他很大的压力,原本想要有所改善的动力在强压之下也会有所消减,问题反而没有被解决。看来这也不是最佳的方法。
此外,这种应对的背后存在一个隐患,就是“我是有能力的,粗心没什么大不了的。”言下之意就是,下回不粗心了,就会第一名了,可事实上,下回真的就不粗心了吗?
其实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具有平均能力的孩子而言,只要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良好,对于学校测验考试的题目应该基本都能完成的,难题并不多。而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会不会做”,而将粗心归结为态度问题,不再深究。
“掉以轻心”,是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在学习粗心这个问题上的致命错误,但事实是,粗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之后会再剖析一下粗心的不同成因,看看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在学习上如此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