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文化是什么?它既是生活的一部分,如贴对联、穿旗袍;也是技艺的传承,如打油茶、烧泥陶;更是建筑与器具的艺术展现,比如骑楼、哈亭以及会鼓、天琴。文化是一首诗,《乡愁》《秋词》等作品让人沉醉;它还是历史中的人物,像杜甫、苏轼一样影响着后人。此外,文化还体现在道德素养和民风家教上,这些从祖父传到子孙手中的东西构成了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无处不在,它既存在于我们身边也深藏于每个人心中。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指导】
1.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经历的话题作文。题目鼓励我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故事。“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具体到某个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服饰、传统艺术等方面。例如,可以选择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写作对象;也可以聚焦于剪纸、风筝等传统工艺;或是戏剧、杂技、绘画、书法、风筝等民族艺术;亦或是各地风味小吃这样的传统美食;甚至是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或者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服装等。
文章明确要求为记叙文形式,需要包含人物和情节。这里的“我”指的是作者本人,而“我与”则提示我们要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认识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历。一定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对其热爱和赞美的态度。教材上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以及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技巧点拨】
1. 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其内涵,从而拓宽思维空间。
2. 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丰富多彩的风情。衣服上的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或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让你的作品独具魅力。“小”处的设计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独到的匠心。
3. 九九归一,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深入人心、诗歌艺术源远流长等等,最终都要回归到“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上来。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特点,体现出其独特魅力。
重点提示:文中主角应为“我”;描述体验某一传统文化的过程时最好加入细节描写或场面描写;最后要指出这一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
书法:最美的行囊
铺开一方宣纸,在那墨水氤氲中,我缓缓写下一行字:“书法,我一生中最美的行囊。” ——题记
望着眼前那张被揉得皱巴巴的宣纸,我心中一阵酸楚,更多的是彷徨。我把曾经的练习纸和那本珍藏的《兰亭序》扔到地上,眼中泛着泪光。为什么几年的努力连一次小小的考级也过不了?“我不要再写了!”我近乎歇斯底里地尖叫。
母亲闻声赶来,看到满地狼藉和无辜的《兰亭序》,顿时明白了事情经过。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虽然我不懂书法,但这几年你享受其中的过程显而易见。不过是一场考级失利罢了,书法之路还很漫长呢。”
我回想起第一次接触书法的情景。那时我还很小,却被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笔画流畅自然,时而细柔如小溪;时而奔放如野马;时而神秘如山谷。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魅力大概就是这样吧。从那以后,我便踏上了书法之旅。
直到今天,我仍记得老师最初的话:“莫要仅为学书法而学书法,你要深入理解‘书法’二字。从此刻起,你便承担起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头,现在细细品味老师的话,我终于明白了。
于是,我更加刻苦地练习。轻轻抹平那方宣纸,拾起那本令人拍案叫绝的《兰亭序》,重新遨游于书法海洋中。经过多日静心练习,我在一次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老师微笑着让我发表获奖感言,我在台上自豪地说:“书法,是我最美的行囊,我将带着它一路前行,无惧风雨!”
从慢慢靠近到深深爱上,我体会到了书法中蕴藏的民族与国家情怀。如今,我肩负着书法这个行囊,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笔下那沟通古今的道路
轻轻倒下的是浓厚色纯的墨汁流入墨砚;扑鼻而来的是木质香混杂宣纸暗淡的气味;迎面而来的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沉深远而又流长的感觉。我不禁陶醉其中,一不小心陷入其中。
什么时候喜欢上毛笔的呢?
大概要回首到五年前,那时我在旁看爷爷练字。他的毛笔粗大,字迹潇洒畅达且奔放。龙飞凤舞,肆意张扬又不失美感的字体着实让人越看越喜欢。但那时年纪还小,认为字应该工整规范而非如此随意。于是我扬言要与练了几十年字的爷爷比赛。
爷爷自然愿意让笔给我这个黄毛丫头,给了我一个“敢于失败的挑战者”的机会。
那是第一次握毛笔,正确姿势都不会,只管握住就行,像是随手捡了一个工具就上场的新兵,开始了我的战斗。料不到这是我未所经历过的,难以控制的,毛病笔尖柔软不似铅笔,让我完全体会到纸与笔轻盈且亲近地碰触,似是羽毛拂过人的肌肤。慌了神,让写字如作画一般,线条弯曲东倒西歪好不似样子。再看一眼爷爷的字,不知比我的有力多少,我无疑是战败了。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便再宣言要战胜这让我慌了神的毛笔,开启了我与毛笔“相爱相杀”的故事。
从此,书房除了有一个苍老瘦弱但坚挺的身影,也多了一个娇小却富有生命力的身影,从老一辈到年轻的一辈,文化在传承。
长大后,我才知道,毛笔啊,字体呀,是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的东西,爷爷粗犷的字体体现他老大熟成肆意畅达的思境与潇洒不羁的人生,我的字体呀,把我敢于挑战,少年无知的年少轻狂,都肆意张扬地写在了纸上。那笔下通往古的道路,多少文人墨客用它记录下中华史上繁荣昌盛的一面,还有史上令人遗憾惋惜的一面。那笔下通往今的道路啊,那看似软弱无力实则刚毅随心的毛笔,又有多体现中国人的温良,不正是中国人温润善良但却不失勇敢坚强的一小缩影吗!这笔下通往古今的道路,让人一下就沦陷于它丰富的内涵之中。
于是乎,我熟练的沾点墨汁,又在宣纸上开始了我的“作画”。一点,是中华历史的开始;一横,是中华文化跨越的历史纬度;一竖,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丰富精神宝库的一席之地;一撇,是毛笔的故事在继续,是中华文化的故事还在继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还在延续。
我雀跃,我欢喜,我确认我喜欢毛笔。
书法与人生
生活变化多端,又丰富多彩。很多人喜欢用“人生是苦旅”来预测自己的人生,他们会在经历挫折之后选择放弃。殊不知“人生始于逆境,行于正道,成于积累后的领悟,从而丰盈了自己的魂魄。”生活就像毛笔字那样,与生活是相通的。
边锋定笔,深藏不露。尼采曾经说过“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在创作高峰期的尼采,人们只看到他完美的作品却深不知他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起于逆境,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在挫折中消沉,要努力冲破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