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刘永翔
在近体诗中,对仗之联有不用动词、纯用名词的,明末清初训诂学家黄生称之为“实装句”(见《杜工部诗说》卷五《更题》“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下评语,当以古人多称名词为实字、动词为虚字之故)。这种句式,也可以看成是省略了谓语之句。五言如王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李白“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金陵三首》之三);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问刘十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七言如王维“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白居易“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城上夜宴》);李郢“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送刘客》);刘沧“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咸阳怀古》);崔涂“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春夕》);谭用之“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秋宿湘江遇雨》);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刘子翚“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汴京纪事》之五);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以上都是“实装句”之例。赵孟頫最称道这种句法,曾说:“律诗不可多用虚字,两联填实方好。”(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由于省略了动词,句中各名词间的语法关系、意象间的逻辑关联,都要靠读者自己去体味意会,古今“心理攸同”,理解起来通常并不困难,以上所引诸联,所略动词虽异,今人都无歧解,即足以说明问题。但凡事皆有例外,在时序斗转星移、名物以新代故之后,也会遇到令人不解或误解之处。我留意到杜牧的名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就有这样的情况。其诗云: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樊川诗集》卷三
诗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一联,罗宗强先生分析道:“颈联则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合: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由于直接叠合,省略判断词,因此造成多义性,可以作多种解释,使情思和境界都具有多层次的性质。”(《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74页)至于有几种解释,罗先生并未列举。
窃谓意象叠合之说甚是,但多义之论却不然。虽说“诗无达诂”,但这仅是对读者的接受或引用而言的,诗人在撰写时,除一语双关者外,必定只具一意。后人欲得古才士之用心,必须觅得此一意方可,而欲达此目的,单凭涵泳其辞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下一番知人尤其是论世的功夫。
不妨先梳理一下历来对这一联的诠解吧: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只注语词的出处,而无句意的阐释。《唐诗鼓吹》选有此诗,明人廖文炳有串讲,但只是说:“若夫帘幕深秋,散千家之雨;楼台落日,吹一笛之风。”(《唐诗鼓吹笺注》卷六)用了两句骈语,添了两个动词,读了仍觉不知所云。翻当代的唐诗或杜牧诗选本,下句所解略同,都说写的是落日映照下的楼台,晚风送来一笛之声,分歧只在诗中的楼台到底是诗人所登还是吹笛人所在,不过此实无关宏旨。至于上句是什么意思,帘幕与雨究竟有何瓜葛,则避而不谈者居多,但也有迎难而上的,我看到两种解释:
余恕诚先生说:“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181页)曹中孚先生也说:“秋雨濛濛,好像帘幕遮住了鳞次栉比的千家人家。”(《古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59页)二君同声相应,皆解作雨似帘幕。而刘学锴先生则另辟蹊径,虽也看成是比喻,但却翻转其说,把本体看成喻体,把实写看成虚写,解释为:“深秋季节,天气转寒,宛溪两岸的人家都垂下了帘幕,看上去就像是千家都挂着一层雨帘。”“诗人当是在深秋晚晴之时登水阁眺览,出句所谓‘千家雨’当非实写雨景,而是对千家帘幕低垂的一种借喻性描写。”(《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2108页)。
这两种诠解,说法虽异,思路实同。浅见以为,从体物的角度来看,说雨似帘幕未尝不可,而反过来说帘幕似雨则他处或可,此处则断断不可。因为千家帘幕材质不同,颜色非一,形制各异,不可能都是“春风十里扬州路”上的珠帘,岂可全都拟之于雨?而余、曹二君之说,看似形似,细思亦觉不妥。从修辞造句的角度来看,上联用比,而下联不用,未免犯了偏枯之病,非善诗如小杜者所为。观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白居易“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新春江次》)上下联皆比即可悟得。故不论理解为雨似帘幕还是帘幕似雨,总觉得有郢书燕说之病。
那么,帘幕和雨究竟有何关系呢?通过一番爬罗抉剔、忖度揣摩,钝根如我,良久方恍若有悟。
我以为,要正确理解此句,须先明了古时帘幕到底悬于何处、其用维何。
时贤于此似未免有以今度古之失。周锡 nutrition先生《杜牧诗选》释“帘幕”为“窗帘帷幕之类的室内陈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69页),胡可先先生《杜牧诗选》亦然(中华书局,2005年,50页)。显然二君都认为古时的帘幕和现代一样,是悬于室内的。果真如此,那就和雨一无干系了。大约职是之故,周君的笺注回避了“帘幕”,只是说:“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空濛的秋雨中。”胡君则干脆不置一词。固然,古人室内自不乏此物,但此诗所咏却大不然,且观其他诗人的有关描述吧: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唐白居易《早寒》
窗外晓帘还自卷,柏烟兰露思晴空。
——唐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之三
寥寥缺月看将落,檐外霜华染罗幕。
——唐陆龟蒙《齐梁怨别》
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
——宋孙光宪《菩萨蛮》
已任风檐下帘幕,却随烟艇过潇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