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这一理念不仅关乎生态保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质上是构建“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从系统观念出发,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整体性思维摒弃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强调综合治理与整体保护。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马克思曾提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当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时,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反之,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必然招致自然的反噬。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更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长远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我国通过发展山地生态游、森林生态游等绿色产业,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人们追求温饱;如今,人们更渴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宜居的环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楼兰古城的衰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都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的警示。因此,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福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体现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转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系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2月02日第3版
作者:杨宁 徐铜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