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古诗词教学的拐杖

小学生的文化与文字积累非常有限,古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家在教学中发现,巧妙引入音乐作为教学 辅助,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词牌辅助理解。适时利用音乐锤击词牌名,让学生仔细感受该词牌本身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定好情感基调。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教师可先讲解清平乐词牌的特点,然后引出反差加大的“破阵子”词牌,具体通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予壮词以寄寄》 之》, 解释了“破阵子”词牌名的含义以及这种词牌通常表现出的情感和节奏。接下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战场的音乐,要求学生从音乐中能听到什么。学生说,听到了金戈铁马, 听到 了战场上的厮杀声。另外再播放一段缓冲的江南丝竹音乐,学生听后的感受是,平和优美。两段音乐,让学生四种不同词牌名的风格和诗人不同的心境,这些可

音乐烘托托象。意象是古诗词最显着的特点,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之一。小学生由于知识、阅读历、文化积淀有限,很难准确 感受古 诗意象,更难走进诗歌意境。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具有突出的音乐性和音乐美。借助音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捕捉意象,走进意境,不失为 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忆江南》时,可播放歌曲《忆江南》,让学生说一说从优美的歌曲中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指出,诗人到了 江南,怀念江南,对 江南爱至深。接下来,师生互动诵读《忆江南》三首词——可以教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二重唱”效果。读过之后,重放《忆江南》 》音乐,教师促使学生随着旋律吟唱,充分享受文字之美、音乐之美。

音乐渲染情景。古诗语短情长,蕴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也是 教学重点之一。 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解决方案渲染场景,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作者情感。例如在教学《长相思》时,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接触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怀?学生读了几遍 课文后,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后,教师可顺势选择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如狂风呼啸的声音、笛子吹奏的声音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先着着音乐自己朗读,可以放开声音,按自己 的节奏读,也可以轻声慢吟“山一程,水一程……”学生自己读完之后,全班齐读。另外,教师在事先选好的背景音乐伴奏下面进行范读,请学生自己读完之后,全班齐读。 闭目分解,想象画面场景。最后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并用简短的文字写下来。

在课堂上播放表现力丰富的音乐,有助 学生身临其境,让需求阅读历的小学生仿佛 一下子到了狂风呼啸、苍凉空旷的塞外,置身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中。同时进行信心朗读,有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逐渐达到心灵相融、情感相通,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 了作者那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屏山镇中心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 2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