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拼音:bù rù hǔxué,yān dé hǔz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复句成语,该成语最初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4;原义为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进行认真的实践就不可能得到达真相。

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34;超曰:#39;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西方之计。 39;#34;

典故:时人。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各地。他到达鄯善〔shàn-shàn〕 (鄯善王先生对他很恭敬,作为上国的贵宾招呼因匈奴使的提出挑拔,鄯善王对班超强的兴趣逐渐冷淡起来,并产生了敌意。班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匈奴使者,降服鄯善王。 当时,虽然面临险境,而且没有大队人马,同行人员只有三十六人,但班超勇敢果断,豪不畏惧,他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前,我们只有迅速发起进攻敌人拼命,才能取得胜利,”到了夜里,班超就率领三十六人,奔向匈奴使者的营地,进行袭击。班超先派十人,拿下着后乘风放一把大火,从睡梦中惊醒,不知道汉军有人马,得没命乱逃。当场,包括匈奴使者在内的多少人被杀了三十多人,还有大约一百多人,全数烧死。第二天,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并且好言相劝,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这才心悦诚服,愿意同汉朝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

由于班超的努力,后来,西域五十多国,都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从四十岁出使西域,到七十一岁回到洛阳,在那里艰苦奋斗了三十年,为保卫汉朝的边新疆,开展汉朝和西域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了重大的贡献。而班超当时所说的“不要进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收获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句成语后来一般都说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得虎子) ,意即“怎么”),用来比喻如不经过适应实践,百闻不如一见是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闻不如意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34;百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4;

典故:宣帝时期,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酋部落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逐渐以前的话,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估计63年) ),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34;解书#34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千,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获得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向皇帝报告。

面对意羌患,宣帝欲起用赵充国此人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而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34;无超过老臣者矣。#34;(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去:#3 4;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34;(军队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兵力如何,该派去赵充国答:#34;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4;(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西南很很难准确估计,还是让我在前面金城了解一下接下来的内容制定策略吧!)。宣帝笑着答应​​了。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沙漠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此时羌军已惨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屯步兵田戍卫。宣帝下法令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招降4 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5万人,前后被计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 .12%、4000%、12%、12%、4000%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赵充国说的#34;百闻不如一见#34;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过无数次,也不如亲自去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得出下结论。浪子宰相

解释:浪子:不务正业、专事游荡的人。指北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

出自:《三朝北盟会编》:“邦彦尝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而都人亦呼季彦为浪子宰相。”

典故:李邦彦字士美,怀州人。其父李浦是个银匠。……邦彦为人俊朗豪爽,风度优美,写但在民间,熟习猥亵之事,对答敏捷;熟练戏谑,能踢蹴鞠,常用把街市俗语编为词曲,人们争相传播,自号“李浪子”。谏官弹劾他游纵不检点,罢去符宝郎,仍任校不久以吏部员知州受召入京任起居郎,邦彦擅长奉事宦官,宦官们争相赞誉推荐他,历任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宣和三年(1121),被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五年,转任尚书左丞。……第二年,邦彦被授任为少宰。 ,无建树,只是阿谀顺承谄媚充位上面,京城人都呼吁“浪子宰相”。命邦彦为龙德宫使,升为太宰。邦彦知道朝中众议不一,外患日渐逼近,抗疏不命乞求留在宫庙。金李邦彦坚决捍卫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跪在宣德门上书上,说邦彦及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请求拒绝退他们。邦彦退朝,人群指着他大骂,并且要殴打他,邦彦急忙逃走就能脱免。 于是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充太一宫使。人们都感于是请求余职,提举亳州明道宫。建保炎少年,因主和误国,被贬任建武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