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学术活动中,多位地方高校领导分享了他们面临的挑战,如社会资源获取有限、学科建设人才短缺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与会者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寻找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指出,作为一所规模庞大的地方高校,该校在区域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要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为了达到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愿景,郑州大学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针对优势学科不够突出的问题,学校实施了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和新兴交叉学科培养计划,利用其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在新的领域争取先机,从而实现突破,并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苏州大学副校长沈明荣表示赞同单崇新的看法,认为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难题,关键在于围绕这些痛点寻找解决方案。他提到,苏州大学同样面临资源匮乏的挑战,建议通过加强内部建设来克服这一难题。
沈明荣提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专注于特色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该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引进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将一流学科做强,从各个方面增强实力”,此外还应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敖廷华强调,从长远来看,人才培养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行规划。以长江大学为例,该校致力于能源和粮食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旨在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为此,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一流学科,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则关注农业型高校的发展路径,他认为这类院校应当探索一条新路,培养具备工程化思维、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农林工程师。沈希提议,可以在“千万工程”框架下推进农林工程师的培养工作,以此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各类问题。
九江学院校长陈小林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如何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机制?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陈小林建议,根据省市重点产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推动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指出,地方高校在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方面大有可为。转型发展需紧密贴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办学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他还强调,要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那些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壮大。
参会的多所地方高校领导一致认为,只有将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各自独特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责任编辑: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