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绘画之一,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许多美术理论家认为,达芬奇通过这幅画展现了一位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女性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美的热爱,同时歌颂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画中的蒙娜丽莎不再是呆板的形象,而是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这种微笑究竟源于什么?是精神上的解放,还是其他原因?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蒙娜丽莎》。许多画家、哲学家、诗人和医学家都对这幅画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科学角度分析画中女性的生理特征。他们发现,画中的少妇似乎带有某种“病症”,但同时又表现出一种喜悦的情绪。这种“病症”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她既患病又充满喜悦?而这位模特儿的真实身份又是谁?
事实上,关于《蒙娜丽莎》的“病症”,许多人早已提出过分析。然而,研究表明,画中女性并没有真正的疾病,所谓的“病症”其实是孕妇正常的生理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甚至在任何时代,选择一位怀孕的女性作为肖像画的主题都是极为罕见的。然而,达芬奇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将一位怀孕女性的喜悦与神韵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这无疑令人惊叹。
仔细观察这幅画,你会发现许多细节都暗示了画中女性的怀孕状态。她的脸庞呈鹅蛋形,略显虚胖;虽然她的微笑透露出内心的满足,但苍白憔悴的面容却难以掩饰;她的双手交叉放在隆起的腹部,腰围也显得粗大;右眼窝和鼻梁之间的小肉瘤更是脂肪过剩的迹象。此外,她的眼神虽然温柔,却带着一丝倦怠与迷茫。
蒙娜丽莎的全名是埃丽萨贝特·迪·安东·玛利亚·迪·诺尔德·杰拉尔迪妮,147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1495年,她嫁给了同城的贵族佐贡多,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尽管历史记载表明蒙娜丽莎确有其人,但达芬奇直到1503年才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绘制这幅画,且耗时四年仍未最终完成。
如果达芬奇在1503年后开始创作,那么蒙娜丽莎当时应该是24或25岁。从达芬奇的经历来看,他的客户大多是米兰宫廷、法国国王以及佛罗伦萨市政府等权贵阶层。因此,能够请到达芬奇绘制肖像的人,必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蒙娜丽莎是否有这样的能力?
此外,蒙娜丽莎曾育有一女,但孩子在1499年夭折。因此,她不太可能在1503年后请达芬奇绘制一幅表现怀孕喜悦的肖像画。那么,画中的模特儿究竟是谁?
通过对比卢佛尔博物馆收藏的《伊萨贝拉·德斯娣》与《蒙娜丽莎》,可以发现两幅画极为相似,无论是头部轮廓还是手的位置都高度一致。这表明,《蒙娜丽莎》很可能是以伊萨贝拉·德斯娣为原型创作的。
巧合的是,1503年前后,达芬奇曾访问伊萨贝拉的家乡曼都亚,而当时伊萨贝拉正好怀孕,并于1503年5月17日生下了长子费德里柯。伊萨贝拉一直希望请一位著名画家为她绘制肖像画。1498年,她曾写信给米兰公爵罗德维柯的爱妾,请求达芬奇为她作画。1503年,达芬奇途经曼都亚时,伊萨贝拉抓住了这个机会。尽管她当时已经怀孕,但她相信达芬奇的技艺能够掩盖这一事实。于是,达芬奇为她绘制了两幅肖像画,一幅是《伊萨贝拉·德斯娣》,另一幅则是《蒙娜丽莎》的底稿。
然而,伊萨贝拉始终未能得到最终的油画作品。从1504年到1508年,她通过佛罗伦萨的代理人多次催促达芬奇完成这幅画,但直到1519年达芬奇去世,这幅画仍未交付。最终,这幅表现出怀孕女性喜悦神情的名画由达芬奇本人保存。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花费重金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购得此画。拿破仑时期,这幅画曾挂在皇妃约赛费奴的卧室中。如今,《蒙娜丽莎》作为卢佛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继续向世人展示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