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更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课程设计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融合,但在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这一目标往往难以完全实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师资不足。由于编制限制,学校通常安排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这门课程。这种安排缺乏稳定性,教师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兼任教师往往因课时分配而临时调整,很少考虑其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理念的滞后。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难以实现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农村地区教研活动开展较少,教师缺乏交流机会,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单一也是制约因素。受限于资源和条件,农村教师较少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这种状况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观念。应当认识到这门课程在德育中的独特价值,真正重视起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他们的困惑。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到知行合一。
具体实施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课前明确要求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时,要说明具体用途和目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确保教学效果。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虽然面临挑战,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就能逐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持续改进,这门课程必将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