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Image

贲友林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教师,拥有特级教师称号,同时也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他曾获得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工作,并在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著有《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等多部教育专著。

教师不上课还算教师吗?教师不好好上课又算什么教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贲友林在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时写下这段话,他认为课堂就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

Image

1990年从中师毕业后,贲友林最初的教学之路并不顺畅。他坦言自己当时连备课都不会,只能照搬参考教案。但正是这种笨拙的模仿,让他逐渐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流程。2001年获得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时,他特别强调这个荣誉背后是6年独立备课的积累——每个周日他都会提前设计好一周的课程,拒绝照搬现成教案。

Image

从2002年开始,贲友林养成了每天写教学手记的习惯。这个持续十几年的习惯不仅锻炼了他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帮助他保持内心的专注与宁静。他批评当下一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备课的现象,认为备课应该是"养兵"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体力劳动。

贲友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教材、关注自我、关注学生。他特别提到三节具有转折意义的课:2001年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让他开始关注听课教师的反应;2002年的"认识时分"教会他重视学生的真实想法;2004年的"7的乘法口诀"则让他真正将学生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角的认识"教学中,贲友林展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自制可伸缩的活动角,通过实践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的概念。这个案例体现了他倡导的"同课异构"理念——教师应该不断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用新方法教授相同内容。

贲友林引用萧伯纳的话形容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与学生同行的旅伴。他提出两种课堂模式:一种是教师引领学生亦步亦趋;另一种是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引。后一种正是他推崇的"学为中心"的课堂。

Image

贲友林对"学为中心"有独到见解:师生共同学习,互相启发。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也都是小老师。他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