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形成需要经历挤压、包裹和刺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在磨砺中诞生出璀璨的结晶。
王楚华,重庆开州人。他的童年充满艰辛,早早尝尽孤儿的苦涩。他曾在大山深处的雪坑中与死神擦肩,却始终怀揣走出深山的信念。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他一步步从川剧团的小学员蜕变为专业作家,成为国家一级编剧。三百多万字的文艺作品从他笔下流出,涵盖中长篇小说、戏剧剧本和电视剧本,其中电视剧《赵世炎》斩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九届金鹰奖和第二十一届飞天奖,成为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2019年1月9日,王楚华凭借30集电视文学剧本《风起1936》在首届华语国际编剧节上脱颖而出,拿下“TOP5”好莱坞顶级编剧第二名及新锐编剧大奖。面对荣誉,他感慨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滋养我的祖国。在祖国七十华诞之际,这份奖是对她最好的献礼。”
坚韧与纯粹,是王楚华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如今,他回到故乡开州定居,依然笔耕不辍,佳作频传。
2018年11月26日,他的《风起1936》和《天伦之灾》亮相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六届剧本展示会”,赢得业内一致好评。两个月后,他又站在华语国际编剧节的领奖台上。这场汇聚全球1800多部作品的激烈角逐中,他以“史诗品格”和“好看、新鲜、深刻”三大亮点征服评委,成为年龄最大却获奖级别最高的编剧。
这次获奖让王楚华与国内外顶尖编剧深入交流。好莱坞编剧迈克尔·费里斯、日本剧作家加藤正人等大师的见解让他受益匪浅。中国著名编剧刘恒的感言更让他共鸣:“编剧是用思想与世界对话的人。”这份认可让已过古稀之年的他重新燃起创作激情。
作为毫无背景的平民作家,王楚华能站上国际领奖台,靠的纯粹是作品实力。开州区委宣传部专门为他举办获奖分享会,区委常委任显智希望他带动更多文学青年,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1944年,王楚华出生在开县临江镇一个普通家庭。五岁时随家人搬到九龙山务农。饥饿、寒冷和欺凌构成他童年的主调,但母亲讲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故事,为他埋下文学的种子。十三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留下“求人不如求学”的家训,成为他毕生的信条。
为了谋生,他曾在暴风雪中独闯城口,险些葬身雪坑。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59年,15岁的他凭借一段川剧唱腔考入开县川剧团。拜师陈啸后,他的天赋与勤奋很快显现,在《裁衣》《春草闯堂》等剧中的出色表演,让他成为剧团新秀。
1984年早春,王楚华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邯郸雪》在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演中斩获七项大奖。这部以长平之战为背景的剧作,通过赵母冒死谏子的故事,揭示“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时任省委书记谭启龙的赞赏,让这部戏成为开县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邯郸雪》的成功离不开万县文化局长薛群的慧眼识珠。在剧本评审会上,这位伯乐从众多作品中挑出王楚华的剧本,为他打开专业创作的大门。1984年,王楚华被泸州市文化局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开启作家生涯。
在泸州二十余年,王楚华迎来创作巅峰。他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剧视函授中心进修,以戏曲剧本《十五从军征》夺得全国函授大赛冠军。长篇小说《死证》在《今古传奇》发表后引发轰动,被赞为“诡谲奇绝的上乘佳作”。改编自该小说的《风起1936》,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中的人性光辉,最终斩获国际编剧大奖。
他的电视剧《赵世炎》在央视播出后,为泸州拿下首个“五个一工程奖”。游飞教授评价他的作品“切入角度独到,将宏大历史聚焦于人性刻画”,这种“寻找感人的秘诀”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生命力。
2019年北京华语编剧盛典的夜晚,王楚华与夫人张玲庆携手走过红毯。这对青梅竹马的伉俪,用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诠释着爱情的真谛。
1961年,13岁的张玲庆考入开县川剧团。出身将门的她因家庭成分饱受冷眼,王楚华却看到这个师妹眼中的灵气与坚韧。1970年,两人结为夫妻。当有人质疑“张公馆小姐”不配演革命角色时,王楚华始终站在妻子身边。
1985年,张玲庆放弃演艺事业,随丈夫赴泸州。她包揽全部家务,还成为丈夫作品的“第一读者”。三十万字的《死证》,她工整誊抄多遍;《风起1936》的每个情节,她都认真品评。王楚华常说:“我的作品流着她的心血。”
他们没有子女,却把彼此当作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当王楚华哮喘发作时,妻子寸步不离的守护让他动容:“我们早已是彼此的生命。”
2009年,王楚华夫妇回到开州定居。这位游子将全部才华奉献给家乡文化建设。开州举子园内72米高的文峰塔,塔身文化设计和《重建文峰塔记》碑文均出自他手。游客们将碑文拍照背诵,学者称赞其“堪比《岳阳楼记》”。
他的《水位调节坝记》《明镜赋》分别镌刻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公园内,连美国的纪录片都收录了这些文化景观。从竹溪菜花节到铁桥梨花节,故乡的土地上处处留有他的墨香。
如今,年近八旬的王楚华依然活跃在文学一线。在汉丰湖畔,常能看到他给年轻作者讲解创作的身影。他说:“钱财名利终会消散,唯有文字能穿越时空。”正如他在文峰塔碑文所写:“官贵权钱能几时?诗书济世永传承。”这位从大山走出的作家,正用毕生心血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
任小蓉,笔名肖容,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以来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200余万字,出版《走出迷惘的云》等四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