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再生之地》海报

这期要聊的是一部关于战犯改造的老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日本战犯、国民党战犯以及伪满洲国战犯进行了成功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两部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上映,引起不小反响。电影虽是艺术创作,却真实展现了战犯改造工作的细节。下面先说说其中一部。

1950年7月19日,一列火车缓缓驶入黑龙江绥芬河站。车上载着969名从苏联引渡的日本战犯。加上后来收押的,共计1113名日本战犯。这些战犯大多是乙级、丙级战犯,部分犯有严重罪行,多数则是普通战争参与者。

这批战犯被送往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这里原是日本侵华时修建的"抚顺典狱",曾关押过抗日志士。1950年改建为战犯管理所,专门收押日本战犯。1983年的电影《再生之地》,讲述的就是这里发生的故事。

▲《再生之地》

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严寄洲、杨光远执导,夏宗佑、胡浩、斯琴高娃主演。特别的是,影片请来了原管理所所长金源和管教员崔仁杰担任顾问,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感。片中日语对白配有同步中文翻译。

▲演职员表中的顾问,都曾是战犯管理所的管教员

电影在细节上有所改编:主要角色虽是虚构,但都有原型;专列到达时间设定在冬季,实际是夏季;影片没提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战犯曾被临时转移到哈尔滨关押。

影片讲述的是改造日本战犯的艰难过程。以伊藤弘一为代表的战犯,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思想深受军国主义毒害,刚到管理所时极度抗拒改造。伊藤身为师团长,在战犯中有影响力,带头违反纪律,推卸战争责任,煽动其他战犯对抗管教。

▲影片中的伊藤弘一(胡浩饰演),战犯中比较顽固的代表

▲在随后的侦讯中,面对伊藤的消极态度、推卸责任,审讯干部(冯恩鹤饰演,广大群众熟知的"站长")拿出了物证

Image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一个不杀、一个不跑"的政策,既要让战犯认罪悔罪,又在生活上给予人道待遇。这种政策连管教人员起初都难以理解。有人觉得,对这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就该严惩。

战犯们多次借机生事:抱怨伙食不如管教人员,结果看到管教吃的是高粱米饭和豆腐炖粉条后哑口无言;拒绝打疫苗,声称是"细菌实验",所长当场亲自示范注射,化解了这场风波。

Image

▲潘所长身体力行,亲自打疫苗,成功化解了一次闹监

管教人员以极大耐心开展工作,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长期的思想教育逐渐产生效果,战犯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罪行。参观万人坑时,那些曾经冷血的刽子手也受到极大震撼。

Image

▲片中在面对万人坑时,这些曾经杀人不眨眼的战犯,思想上受到的冲击是很大的

影片主线外有两条支线:一条是潘所长与战犯伊藤弘一的关系。潘所长曾收养一名日本女孩潘婷,而她的生父正是伊藤。另一条是佟科长与战犯川岛真美子的故事。川岛的丈夫被送往731部队做人体实验,真相揭露后令人唏嘘。

▲片中,潘所长(夏宗佑饰演)最后促成了潘婷(陈剑月饰演)和伊藤夫妇的重逢

▲川岛真美子(斯琴高娃饰演)得知丈夫被送去731部队后,崩溃了

这些故事展现了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即使是狂热的日本军人,最终也沦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1956年,中国特别军事法庭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所有战犯当庭认罪,请求严惩。最终除一人病故外,其余都在1964年前获释回国。另有千余名战犯被免于起诉遣返。他们回国后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致力于中日友好。

Image

▲影片再现了当年庭审出现的这一幕,所有战犯下跪认罪

影片结尾,获释战犯在码头与管教告别。伊藤送给潘所长一幅字:"日中不再战"。这个场景让人想起1962年日本岐阜市与中国杭州市交换的"日中不再战"碑文。1972年中日建交后,两国关系虽有波折,但和平的主旋律始终未变。

▲"日中不再战"

《再生之地》在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摄影等三项大奖。影片在中日两国都获得好评,真实再现了那段将战犯改造成新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