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范鹤文捧着课本坐在旁边,时不时往火堆里添两根柴。这个10岁男孩的周末,就这样在书本与炉火间交替。
梁冯珍抓了把玉米粒撒向鸡群,9岁的她踮着脚尖避开泥坑。母亲靠在门框上揉着腰,小姑娘特意放轻了动作——这是她刚学会的体贴。
贲厚璇的牛仔裤沾满红砖屑,8岁的男孩正把砖块码成整齐的垛子。父亲在砌新灶台,他来回运送建材的样子,活像只勤快的工蚁。
山路上传来枯枝摩擦的声响,廖秦兴背着柴捆转过竹林。这个9岁少年额头上的汗珠,在夕阳里闪着细碎的光。
厨房水槽前,廖予馨的小手在米粒间穿梭。8岁女孩专注地淘洗着,水花溅在围裙上,开出一朵朵透明的花。
潘杨鑫蹲在井台边搓洗芋苗,12岁的少年不时对手哈气。春寒料峭的天气里,井水冻得他手指发红,但盆里的芋梗却越来越白净。
晾衣绳上的衬衫突然摇晃起来,邓宝珍扔下铅笔冲向院子。10岁女孩抢在雨点落下前收完全家衣物,动作利落得像只雨燕。
这些发生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的日常片段,记录着特殊时期里的成长轨迹。当疫情让校园生活按下暂停键,镇上的孩子们在网课之余,把课本里的雷锋精神化作了具体行动。
花桥村的邓宝珍现在能熟练地安排家务流程,这个三年级学生说:"每次爸爸看到晾好的衣服,眼角的皱纹就会跳舞。"中寨组的木楼里,她煮饭时哼的歌谣和灶膛里的柴火声,常常同时响起。
劳动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范鹤文学会了控制火候,梁冯珍记住了每只母鸡的习性,贲厚璇的手臂渐渐有了线条。在双朗村,廖予馨蒸的米饭不再夹生;在大罗村,潘杨鑫处理的芋苗让邻居都夸干净。
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每周都能收到家长发来的照片。画面里有踮脚晾衣的背影,有搬运农具的小手,更多的是孩子们劳动时认真的侧脸。这些影像拼凑成的成长图谱,比任何书面作业都更令人动容。
暮色降临时,许多家庭的厨房飘出饭菜香。孩子们摆碗筷的叮当声,和父母归来的脚步声,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谱写着最朴实的温暖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