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李英男的书房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俄文书籍上。81岁的她轻轻抚过书脊,眼里闪着光:“教了半辈子俄语,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学生从零开始,最后能流利地和俄罗斯朋友交流。”
1974年,年轻的李英男第一次站上讲台。那时教学条件艰苦,她和同事们把电影《闪闪的红星》配成俄语版当教材。“我声音细,就配潘冬子。学生们捧着磁带反复听,说比课本生动多了。”她笑着回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当年的青春朝气。
在学生们眼里,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她会把枯燥的语法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掌握。“毕业二十年的学生见面,还能背出当年课堂上的对话。”说到这里,她像孩子般开心地拍手。
书柜最显眼处摆着《牡丹亭》俄译本,这是她最珍视的“孩子”。今年三月,中国翻译协会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给这位老教授时,她说:“这不是句号,是新的开始。”如今她每天仍坚持翻译四小时,手写稿纸摞起来有半人高。
聊起人工智能翻译,李英男拿起桌上的智能音箱:“它能翻译菜名,但译不出‘红酥手,黄縢酒’里的情意。”她认为语言是活的,需要译者用心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就像喝茶,机器能分析成分,但品不出回甘。”
最近有件小事让她特别欣慰。俄罗斯老友的孙女正在学中文,小姑娘在视频里用稚嫩的声音说:“李奶奶,我喜欢大熊猫!”她立即找出珍藏的熊猫明信片寄往莫斯科。“语言是种子,会在孩子心里长出友谊的树。”
窗外传来下课铃声,年轻学子抱着课本走过林荫道。李英男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声说:“这些孩子将来会站在更高的舞台上,用俄语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书桌上的台灯亮起来,照着她正在批改的毕业论文,红笔圈出的批注工整如列队的士兵。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