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正迎来新一轮改革浪潮。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通过教学评价改革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在这场改革实践中,山东省淄博市南定小学以语文教学为试点,探索出一条"教-学-评"一体化的创新路径。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虽然新课标明确了评价导向,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常常脱节,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要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必须从细化教学目标入手。

南定小学的做法颇具启发性。他们将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测的行为指标,形成清晰的评价要点。以二年级课文《黄山奇石》为例,教师将"能用比喻句描述奇石"的目标,细化为"给奇石命名""运用比喻手法""添加动作描写"三个具体标准。这种精准拆解让师生都能明确知道要达成什么、如何达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单元整体设计思路。在"祖国美景展览会"的主题下,将四篇课文的教学串联起来。每篇课文的评价要点既保持独立性,又服务于单元总任务。比如《古诗二首》侧重准确抄写和配图,《葡萄沟》则强调景物特点描述。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又让学习始终围绕核心目标展开。

评价语言的运用也颇具匠心。为避免专业术语带来的理解障碍,教师将书写要领编成"两横一竖不出头"等朗朗上口的口诀。这种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评价不再是冷冰冰的标准,而成为学习的助推器。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评价的精准性和适度性。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评价,而是聚焦重点难点。比如《黄山奇石》一课,就把评价重点放在"发现奇石特点并仿写"这个核心环节。这种靶向设计避免了评价过多带来的碎片化问题。

改革成效已经显现。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教师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正在从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辐射,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变革。教师们在设计评价要点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这场改革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好的教育评价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贯穿全程的指南针。当评价与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时,教育质量的提升便水到渠成。南定小学的探索,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