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女生小思最近成了班主任刘老师的心病。这个成绩不错的女孩总喜欢在班级里唱反调,无论老师安排什么活动,她都要站出来发表反对意见。刘老师实在没辙了,辗转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帮这个倔强的姑娘。
和小思聊天的过程出乎意料地顺畅。她告诉我,最近有个叫小勇的初一男生突然把她微信删了,这事让她特别难受。她猜可能是因为之前和另一个男生闹过矛盾,对方班主任怕惹麻烦才让小勇这么做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小思始终放不下,既生气又自责,觉得自己太容易钻牛角尖。
"这两年我脾气特别差,一点就着。"小思皱着眉头说。当我问起原因时,她轻描淡写地提到父亲去年突发心梗去世的事。这个十四岁的女孩说起生死大事时故作轻松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疼。
失去至亲的伤痛显然还在影响着她。小思承认现在对妈妈特别没耐心,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发火。"我知道不该这样,可就是控制不住。"她说这话时声音低了下去。更让她委屈的是,当她想让妈妈陪着去医院时,妈妈总是淡淡地问一句"你想去啊",这种反应让她瞬间没了倾诉的欲望。
聊到和班主任的矛盾,小思的解释让我有些意外。原来她父母一直鼓励她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有时候就是单纯想挑战规则。"她耸耸肩说。但这种处处较劲的状态让她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中,像只随时准备战斗的小刺猬。
我告诉小思,遵守规则和保持个性并不冲突。她思维敏捷、表达清晰,完全可以在学习或校园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没必要通过对抗来证明什么。小姑娘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最后主动提出要和妈妈好好谈谈,还邀请我一起帮忙沟通。
后来见到小思妈妈时,这位心理咨询师听完我的分析恍然大悟。她从来没想过,鼓励孩子挑战规则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沟通后,小思慢慢学会了把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家长和老师用智慧去引导。就像小思妈妈后来感慨的,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在理解中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