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在民间有许多别称,比如"月夕""八月节""团圆节"。每到这天,月亮格外圆润明亮,人们都会尽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Image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有祭月的习俗。唐代盛行赏月,宋代开始流行互赠月饼。明清时期,各地发展出烧斗香、点塔灯等特色风俗。如今虽然许多传统活动渐渐消失,但家人团聚、把酒赏月的习俗依然延续着。

Image

古时候的祭月仪式相当讲究。要在庭院摆上香案,供奉月饼、西瓜、苹果等时令水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人依次对月行礼。明代开始,月饼与中秋节紧密相连。当时北京出现以果仁为馅的月饼,人们自制月饼馈赠亲友,表达团圆祝福。各地月饼造型各异,山西介休甚至有专供男女老幼的不同样式月饼。

Image

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每当皓月当空,总会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记得小时候过中秋,我总是迫不及待想吃月饼。有次趁妈妈不注意,我偷偷把月饼藏进房间大快朵颐。妹妹闻到香味跑来要分食,我故意逗她,最后还是分给她一大块。

那晚的月亮特别美,像白玉盘挂在夜空。月光洒在河面上,小鱼在月影中游动。我往河里扔石子,水面泛起涟漪,月亮碎成粼粼波光,不一会儿又恢复如初。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萤火虫在月光下飞舞,那画面至今难忘。

Image

去年中秋,舅舅从外地回来团聚。妈妈激动得眼眶湿润,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爸爸即兴表演,学着古人吟诗作对。弟弟摇头晃脑背古诗,我接不上来急得抓耳挠腮。月光下,一家人其乐融融,欢笑声随着月光传向远方。

中秋的月亮总能引发无限遐想。望着皎洁的月轮,我仿佛看到嫦娥怀抱玉兔,吴刚在砍桂花树。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多少文人墨客对月抒怀。月亮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记得有年中秋下雨,看不到月亮。奶奶说嫦娥带着月亮洗澡去了,洗得更亮。虽然没能赏月,但全家围坐吃月饼、聊家常的温馨时光同样珍贵。现在想来,中秋的意义不在于是否看见月亮,而在于家人团聚的温暖。

中秋习俗虽然随时代变迁,但团圆的核心从未改变。无论身在何处,这天我们都会思念亲人。就像那轮明月,虽然遥不可及,却永远照亮游子的归途。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愿所有思念都能化作团圆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