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贵州教育报》7版
中学组 二等奖
读一本华夏
星光烂漫的朗夜,摊开历史的卷轴,灯火微然之间,看清了历史的波涛与褶皱。书很厚,一打开,满是时代的喧嚣与鸣音。慢慢读,缓缓听,细细感受。
扉页上赫然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中华。
急不可耐地往后翻页,忽然觉着书页格外滚烫。仔细端详,书页上定格了元谋人与北京人灿烂的笑颜,人群中,一个灿烂明媚的火炬被高举,来自数万年前的它,从未熄灭。从此,中国人不再惧怕漫漫长夜,豺狼虎豹。细细聆听,祖先们的欢呼声近在耳侧,久久未散。
将双耳贴近书页,它在颤抖,似乎是大地上的沙石在震颤。细细聆听,是思想的剑在交锋,是匍匐的臣子在朝奏,是始皇的长城巍峨,是统一,在农民的咆哮中破碎,又在百姓的欢呼中被捧起。统一的名字,叫西汉。
咬一口唐宋,满嘴的诗词韵香。见李白飘然于尘世,见杜甫道济于天下,见李清照扼腕叹息,见苏轼豪兴徜徉。众星捧月,酒荡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心有笔墨,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狂。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宋朝如李清照般清冷。一阕清词,寄向天涯的纯粹,人去楼空,伫依流离清风。记载它的书页以墨为底,以词为饰,宋徽宗的瘦金体锋芒毕露,似乎是宋朝唯一的凌厉。如花,如水,宋朝是一首冷清的词,但它也是易碎的琉璃,虽美,却脆弱。从契丹到西夏,从变法到女真,从"靖康之耻"到"世为侄国",宋步履款款,不疾不徐,在对峙中苟且,在偏安中喘息。
刚翻开下一页,冰凉的海水将我吞没。将头露出海面,突然感到一阵不寻常的气息,不远处,一个,或者两个,不止,可能有十多个......海水汹涌起来,不远处的巨物越来越近,终于看清,那是一支庞大的船队,船头高挂着旗帜,那是明。悄悄地登上船,不同的面孔亲切地交谈着,船上宛若一个集市,穿着各种服饰的人们欢歌载舞,一抬头,明朝的旗帜于风中飘扬,俯视着人们,船上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也仰望着它,仰望着威风凛凛的大明。
然而,下一页并不需要指尖的跳跃。它被大不列颠的热兵器炸开,强势地冲破了大清那紧闭已久的城门,深深皱起眉头。"康乾盛世"仿若一场光怪陆离的梦,早就在紧闭的城门中碎了一地。
在紫禁城外游荡,时空交错,听到鸦片战争下大清的呻吟,猩红的城墙溅了多少人的鲜血,无从得知。满城皆是烟,皆是鬼般的人。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知该如何辩驳。只能无声地注视着,不可改变的历史,从眼前缓缓流过。
灰暗的天空弥漫着圆明园的气息,那座恢宏的艺术殿堂,不甘在大火下逝去,化为浓烟,在京城上空眷恋地游离,似乎在控诉着,在抽泣着,在哀鸣着。
世人常将历史比作睿智的老者。春秋时的历史沉淀了一段喧哗后的宁静,百家争鸣后呈现出儒家的宁静;沸沸扬扬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沉淀为了平静的休生养息。历史呈等待者的姿态,似乎早已谱写完成,只是在等待时光的出席。可20世纪的历史却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暗暗长夜中,透不进光,这少年跌跌撞撞,开辟着,挖掘着一条出路。也许黎明不存在,或是黎明就在前方,少年相信,中国相信,所以无数青年前仆后继,在所不惜。
见鲁迅以笔代戈,洞察犀利,见闻一多无私奉献,振臂高呼,从北京到上海,五四青年的呐喊贯穿大江南北。见秋瑾铁骨铮铮,见徐锡麟视死如归......那段伟大的岁月,无数先贤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那正是中国群星璀璨之时。那拖着沉重身躯蜗行,遍体鳞伤的中国,也曾痛快地咆哮,也曾欢快地唱歌。抖落一身枷锁,濯洗一身泥泞,听春泉叮咚。那时,朽木却生了新叶,死水却泛了涟漪。
百余年的等待,等来了新中国。书页上定格了开国大典的喜庆,那天,久别的太阳沉静地爬上山去,挂在苍穹,新中国在阳光下诞生,在全世界面前缓缓站立。那一天,天安门前人山人海,毛主席的嗓音响彻神州"新中国,成立了!"
缓缓合上书,收尽思绪,从第一页至最后一页,走了170万年。站在红旗下,抬头,是耀目的红,低头,是璀璨的星光。
都匀第一中学高一(10)班 肖雨荷
指导老师:郑长燕
我要记住你的名字
不久前,骑车路过郊外,偶然看到一座老式混凝土桥正在轰然倒塌,曾经完整的桥体只残存支离破碎的断柱,再也辨认不出原貌。
默默停下车,驻足眺望良久。那座桥上满是儿时的记忆。曾不止一次站在这头,看向那头,幻想着视线之外的远方。听说,桥是到了使用年限,依规拆除的,想来也的确如此。岁月的痕迹是如此明显,竟然连那样的庞然巨物也会消失无踪。
但同样会消失的还有它存在的记忆。知道,那座老桥,从落成到拆毁,都没有留下名字。老人们都只叫它"老桥"。
北盘江第一大桥。
但它对我来说是特别的。总忍不住想追溯它过去的模样。童年看过的老电影《桥》总是历历在目,当时最深的印象莫过于,炸毁一座桥竟然需要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而今,才知道,建造一座桥需要的人只有更多,其中的辛酸血汗更不亚于炮火中的煎熬。
当桥梁的轮廓在日影下勾勒出来时,那是钢筋工人在精心搭建。当坚实的桥墩横跨绝域拔地而起时,那是混凝土工人的日夜浇筑。这一行行坑孔,一条条悬索,是安装工人的军功章。那一排排吊车,一根根管道,是操作工人的方尖碑。
一座公路桥,需要的工人团队,小到百人,大到万人。如果向更深处追溯,为了一座桥梁付出努力的人数又何止这些?深井之下冒险开采原料的矿工,熔炉旁边与火花为伴的锻造工,城市间奔波不停的驾驶员......在这些战场之外,还有高瞻远瞩、不容出现一丝纰漏的工程师,以及为上述所有人保驾护航的后勤工作者。
全中国的铁路、公路桥已经超过100万座,如果把它们连起来,也有7万公里,接近绕地球两圈。这些桥散布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从弹丸小岛到戈壁大漠,从肥沃水乡到苦寒高原,它们的背后又该有多少无名的人?
认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也许,这些桥只是漫长历史中的渺小片刻;也许,这些桥连一朵时代的水花都未曾激起,但它们并非碌碌无为。至少,认为,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桥。
在回去的路上,看见,远方的城市里,一座崭新的桥又在悄然升起,看到那一幕,刚刚旧桥消失带来的忧伤不觉淡了很多,温暖的日光又照在了地平线上。
从现在起,要记住你的名字。但愿从现在起,能记住你的名字。
镇远中学高三(3)班 张紫艳
指导老师:吴承龙
回家的路
坐在回乡的车上,道路盘旋在群山之间,蔚蓝的天空好似那平静却又有些小雀跃的心情,回到一年未见的家乡,陌生而又熟悉,只是思绪万千。
孩童时,家乡的一切是充满了那么多的乐趣。和小伙伴们去小溪里捉虾戏水,由于村庄坐落于半山腰,而村里的小溪在山脚,时常要走半个小时的路才能到。从溪边再往对面的大山的羊肠小道翻越过去,要走很远才能到达小时候一直期盼的小镇。
记得有一年在正月十五以后,父母要带着回县城上学,一同返程的还有几户人家,便于路上有个照应。那时的父亲只有一辆小摩托,一家三口坐在上面,寒风萧瑟,刺骨的寒风悄无声息地钻入袖口、衣颔,即使被母亲的羽绒服裹着,通红的耳朵遮掩不住寒意。车辆行驶到一处松叶林时停了下来,只听见"一二,一二......"的声音,循声望去,是一辆黑色皮卡车,它的后两个车胎陷在泥里,轮胎下垫了许多石块,在车尾有一群人合力推着,父亲也停了车,做势去搭把手,便交代与母亲在车边歇息一会儿。人多力量大,不一会车子就出了泥坑,车主向众人道谢,大伙摆摆手寒暄了几句便又赶路。
在一段下坡路时,父亲的车轮好似脱离整体,有自己想法般左右摆动,为了安全,只得让与母亲下车行走一段路。山头云雾如帽,松树尖上还覆着薄霜,终于行驶到镇上的我们,松了口气,的小心脏也渐渐平复下来。因此,对那段路是害怕的、畏惧的。
待长大一些后,便每逢过年才回去。但那条路,不知何时两边堆了一袋袋水泥,一垒垒沙石,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也在我们地方落地生根了。在那段水泥路修完,开用之时,大伙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家中老人终于可以来镇上看看新鲜事儿,而售卖新鲜水果、新鲜玩意的车终于可以来村里售卖。
这又一次回家过年,是时隔两年的回乡,父亲开上了小轿车,一家人在车中其乐融融。这么多年,竟对家乡的路没有印象,脑海不断翻寻着。可一无所获。懊恼,便向车窗外望去。道路两排的松树是那样的坚挺,虽是寒冬,可墨绿的叶片依然不腐。快到村口时,纳闷,我们小村不过十来户人家,为何快过年了还有车辆出行呢?父亲答道那是卖年货的。啊!回忆起小时候,过年时只有自己子女带回那么两三样新鲜菜给老人,如今在村里自个儿也能买到了。看着家乡每户门前都有水泥路,还有篮球场、凉亭、路灯,乡村真是大变样了。
回家的路上不再害怕,而是感慨与庆幸,感慨祖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庆幸自己生长在新时代里。
剑河民族中学高一(4)班 姜雯雯
指导老师:潘启文
小学组 二等奖
小叔娶了个洋婶婶
的小叔在国外结束学业后,留在了德国工作。最近,他通过网恋,聊来了个在俄罗斯长大的乌克兰籍媳妇。去年圣诞节,小叔和Polina,也就是的洋婶婶,一起回到了中国举办婚礼。
婚礼当天,只见她身穿绣着凤凰的大红喜服,盘起了金色的头发,还插上了各种珠钗,漂亮极了。小叔和她用传统中式礼仪拜了天地,拜了父母,喝了交杯酒。婚礼结束后,趁着还有十来天的假期,小叔带着Polina到处转悠。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人爱吃土豆,但Polina却说,她吃过最好吃的土豆却是在中国贵州。
她惊讶于中国的便捷支付和智能出行,出门不用带现金,一部手机就能坐地铁、吃饭、打车、逛商场......可以说是通行无阻。
大马路上跑着的各种国产新能源车让她应接不暇,价格便宜不说,功能还非常先进,当她试驾了妈妈的电车,并分别在高速路和城市道路都尝试了无人驾驶功能后,她对中国造新能源车竖起了大拇指。
她看到横跨天堑的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时,先是惊吓,后是惊叹,直呼"Amazing!"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2万余座桥梁,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
短短的中国行,让Polina彻底爱上了中国。她说,中国太迷人了。是啊!深爱着的祖国,雄伟的长城矗立着历史的沧桑,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般的大河流淌过无数岁月,孕育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但这并不是中国的全部,在很多城市,古老的宫殿、胡同、文化遗址,与现代的高楼大厦、科技园区交相辉映,从5G到人工智能,从航天探索到海洋工程,中国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中国,古老与新颖共同发展,历史与未来共同存在,这是当代中国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由衷地热爱祖国,由衷地为生在华夏、长在新中国而无比自豪。
假期结束了,Polina和小叔回德国了,走的时候她恋恋不舍。说,那就回到中国来,你爱中国,中国也爱你。Polina向眨巴眨巴眼睛说,"我们已经在好好考虑了。"
无比期待那一天!
贵阳市新世界一中小学四(4)班 杨嘉澍
指导老师:高梅梅
致敬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在的书柜里,珍藏着一个特别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天体仪"。那是9岁时在平塘中国天眼科普基地参观时,认真参与答题获得的奖品,一直视若珍宝。那一学期作了题为《探究中国天眼》的研究性报告,获得了小学生"高级研究员"称号。从那时起,"天眼"便点燃了心中探索宇宙的小火苗。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也深深感动着,给力量,催奋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那一天,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题进行演讲,获得"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比赛一等奖,感到无比骄傲,那是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爷爷最深的敬意。
"你是天的眼,让我们听见远空的呼唤,宇宙因你而不再遥远......"在贵州大山深处,藏着一口"大锅",那就是全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那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燃尽生命铸就的大国重器!
张扬颢喆在平塘天文体验馆参观。
清晰记得,爸爸带参观FAST的情景。攀爬七百多级台阶后,登上观景台。遥望这巨大的"天之眼",顿觉无比震撼。它的硕大身躯填满整个山凼,在群山的环抱中闪着银色光芒。漫步展览馆和天文体验馆,了解到"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阿雷西博的2.5倍以上。不禁感叹,这又是中国创造的世界第一。遥想2000多年前,屈原面对浩瀚宇宙,写下浪漫诗篇《天问》。而FAST能够捕捉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直达宇宙边缘,这是《天问》在新时代有了强有力的回音。通过虚拟望远镜,沉浸式体验了星球漫步的感觉,狠狠领略了科技的魅力。想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不禁开始畅想,FAST帮助人类搜寻到外星文明的那一天何时到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南仁东爷爷的科学探索精神鼓舞着年轻一代天文学家不懈求索。他带领FAST建造团队用2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建成中国的"天之眼",而他却因罹患肺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与他的天眼化为了宇宙的永恒。作为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肩负使命、勇挑重担,从选址、论证、立项到建设,克服万难,绝不放弃。他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这就是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天眼"象征"虽万难而不弃"的奋进力量,更是屹立不倒的一座丰碑!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可以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南仁东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最新的中国高度。他说"美丽的宇宙太空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他的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遥远的国家。
立志以南仁东爷爷为榜样,学习他追求严谨、吃苦耐劳、坚毅执着、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探索、创造美好的未来!希望有一天,能走进天眼实验室,通过分析FAST接收到的信息,找到更远的星球,探索未知的世界。
贵阳市实验小学六(9)班 张扬颢喆
指导老师:何研
见证故乡
国庆假期,和妈妈来到她的故乡——下司古镇。
坐上高铁,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走过一个高大牌坊后,就进入了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下司古镇了。当十月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光洁的石板街上时,清灰色的老街仿佛变成了一条在清水江里自由穿梭游弋的大鱼。两旁的苗族吊脚楼,侗族大阁楼,徽派小院纷纷露出修葺整理后的古朴雅致,忍不住感叹道:"妈妈,下司变漂亮好多哦!"妈妈说:"是啊,这几年下司在保护维修古建筑,治理环境上下了很大工夫。"
这时,听到一声大喊:"大姐,二娃!你们可回来啦。"是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