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秋月》 张熙骅作(十岁) (寄自英国)
《天涯共此时》 邝子淇作(9岁) (寄自荷兰)
《举头望明月》 郑婷妤作(9岁) (寄自比利时)
《中秋节随想》 刘子运作(十二岁) (寄自西班牙)
对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中秋节不仅是吃月饼的日子,更是承载着浓浓乡愁的节日。他们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下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感受。
季子婕在荷兰的超市看到月饼时,想起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妈妈会泡茶准备月饼,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还会教唱关于红军的歌曲。这些故事让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让她明白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在美国的邓诗萱把中秋节称为"月饼节"。虽然因为时差能过两次中秋,但她最期待的还是和朋友们在公园野营赏月。她会向外国朋友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分享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薛韵怡记得五岁时在广州过中秋的欢乐时光。小区里挂满花灯,姑妈提着红灯笼陪她散步。如今在丹麦,虽然不能回国团聚,但她依然保持着到海边赏月的习惯,让明月传递对亲人的思念。
陈雨欣记忆中的中秋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听长辈讲述月亮的故事。现在西班牙的她,依然保持着吃月饼的传统,用这种方式寄托对故乡的眷恋。
马源钰最喜欢听妈妈讲中秋故事。有个关于"摘月亮"的趣事特别难忘:姥爷把盛满水的碗放在阳台,说这就是摘下来的月亮。这个温馨的回忆,让她感受到家人之间浓浓的爱意。
秦郅刚在比利时度过十二个中秋节。虽然不如国内热闹,但妈妈总会准备丰盛的中国美食。赏月时,他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也会牵挂远方的外公外婆,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
吴正望最期待能亲手做月饼给家人品尝。虽然三年没见祖父母,但每周视频时都会分享自己的进步。他盼望着早日回国,让家人尝尝自己做的月饼,和他们一起散步、钓鱼、逛游乐园。
张慧茹在荷兰街头漫步时,总会想起故乡的中秋。记忆中,丰收的喜悦、邻居的欢笑、奶奶做的月饼,都是最珍贵的回忆。虽然身在异国,但她相信"千里共婵娟",亲人的心永远紧紧相连。
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用各自的方式庆祝中秋,在月饼的香甜中品味乡愁,在明月的清辉里寄托思念。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他们与遥远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