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新农人用双手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故事。他们不再沿用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而是用科技和创新重新定义着这片沃土的价值。
深翻技术原本是老一辈农民熟知的耕作方法,如今在新农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十二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农人,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深耕这片土地,让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种米姑娘陈雨佳到米雪新农人张雪,从"覆膜田"创始人姚宏亮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龚思诺,他们用现代化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互联网思维,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从太空俯瞰,东北黑土带横亘在东经125度到127度、北纬44度到49度之间。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庄稼的收成决定着全家人的生计。
如今,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回到这片土地。他们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挖掘着黑土地的潜力,让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农民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人们称他们为新农人,而这片黑土地,就是他们追逐梦想的星辰大海。
罗翠华从小在苞米地里爬垄沟除草的童年记忆,成为她拼命读书的动力。2004年,她如愿考上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找到体面工作。然而命运让她遇见了研究"覆膜田"技术的姚宏亮,两人携手回到农村,用新技术种出优质大米,再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耿世龙在外打拼多年后,偶然在河北看到来自家乡的药材运输车,儿时采药的快乐回忆涌上心头。他毅然卖掉经营多年的木材厂,回到牡丹江老家发展中药材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陈雨佳辞去体育老师的工作回到宁安老家,决心改变家乡优质大米卖不上价的困境。六年间,她尝试直播带货、扩大有机种植、发展稻田养殖,把生意越做越大。虽然皮肤晒得黝黑,但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张雪看到家乡五常大米滞销,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为了谈客户,她曾在北京苦等七天,最终用诚意打动对方。现在她的认养模式让消费者直接参与稻田管理,吃上放心粮。
张春宇从俄罗斯回国后尝试过服装生意,最终选择土地托管服务。起初村民不理解,但当托管地块产量提高20%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现在他的服务覆盖绥化市22万亩耕地。
龚思诺留学归来后,看到老家伊春林区转型的困境,决定发展东北民猪养殖。她引进猪脸识别系统,建立完整产业链,带动300多人就业,相关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依安县,邢碧玉每天见证着玉米从出苗到丰收的全过程。今年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让她深刻体会到良种良法的力量,也更坚定了做新农人的决心。
姜兴旺的浆果合作社年收入达1200万元,但他更在意的是为乡亲们修路架桥。他说:"新农人必须懂得感恩,要带头奉献、带动致富。"
杜坤鹏跟随妻子张雪来到五常,从发展文旅融合到修建亲子庄园,他对未来充满规划。虽然创业艰难,但他坚信:"不管好或者赖,不会选择别的路。"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1100万,平均每个项目能带动6-7个农民稳定就业。年轻人回归乡村,正在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陈雨佳的公司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邢碧玉希望帮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张春宇计划拓展大豆深加工业务,龚思诺的智能养殖系统不断升级。这些新农人的道路越走越宽,既实现着个人价值,也承载着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的期望。
姚宏亮至今记得2003年刚开始研究覆膜技术时,村民们都叫他"姚疯子"。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1.2万亩有机水稻,430多户社员。"我选择的行业定位就是可持续,要做成百年企业。"说这话时,他的眼神格外坚定。
黄昏时分,收割机的灯光在黑土地上闪烁,像大地的呼吸。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新农人们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他们的青春或许短暂,但奋斗的人生绝不潦草。当群星升起时,又一个新的故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