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片土地蕴藏着数不清的历史宝藏,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还有更多文化瑰宝等待人们发现。正是看中这一点,当地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联手打造了豫记文旅。
对各地游客而言,河南就像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豫记文旅的使命,就是让这片中原大地变成一本可以亲身感受的立体历史书。
蓝家夏夏| © 撰文
XIAOMI | © 版式
谁说河南不适合旅游?
这个想法该改变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河南总带着几分土气,似乎和时尚的旅游业扯不上关系。
我过去也这么认为。每当外地朋友来玩,总苦恼找不到值得推荐的景点。
记得有次和大学同学聊起旅游,她居然说洛阳是她心目中性价比最高、当地人最热情的旅游城市,甚至想在洛阳定居。作为洛阳人,我先是惊讶,继而困惑,最后觉得不可思议。
在我眼里,洛阳只有看腻的牡丹花,逛厌的王城公园、丽景门,吃到不想再吃的十字街小吃。那时我才明白,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看看。
加入豫记后,每次聊到家乡话题时的茫然,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洛阳的了解实在太少。
其实不仅是我,很多河南人对自己的家乡都知之甚少。
比如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杭州的西湖和断桥。可谁知道,这个传说的原型可能在河南济源?
济源城北有条北蟒河,枯水期露出灰白河石,又叫白蟒河;城南的南蟒河枯水期长满青草,得名青蟒河。传说中的法海,原型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而裴家祖居就在济源裴村。当地还有西湖村遗址,曾有个金山寺。济源人至今还把医术高明的大夫称为"仙儿"。
一部电视剧让白蛇传和杭州紧密相连,而故事原型的济源却鲜为人知。
济源的神秘远不止于此。这里有王屋山、奉仙观、济渎庙、不老泉等景观,山上有七彩石和天然的王母洞......其实河南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早在1992年,国家旅游局就提出"中国旅游看三南"的说法——海南、云南、河南。海南看自然风光,云南看民族风情,河南看历史文化。
几十年过去,海南和云南已成为旅游胜地,而河南的潜力还有待发掘。
豫记文旅的诞生,是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常听人说河南历史文化深厚,但具体有多深厚?
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这片土地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心长达3000多年,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位皇帝在此执政。
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伏羲、黄帝的传说,中华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个: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全省有1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和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河南的每寸土地都藏着值得挖掘的历史故事。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河南迎来了"文化+旅游"的新机遇。今年"双节"期间,河南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创下国庆黄金周各省游客接待量纪录。
老君山的人间仙境和洛阳城的夜色刷爆网络,但河南还有更多文化元素等待开发。这时候,需要专业团队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深耕河南文化十年的豫记,与专注河南旅游的百逸旅行携手,豫记文旅应运而生。
在"百名豫记看郑州"活动中,四位讲解员的精彩表现获得一致好评。正如当晚仪式上所说:"这就像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
让河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诗与远方是最浪漫的文旅组合。在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就是最早的文旅形式,而诗人可能是最早的旅游博主。
他们走遍山河,留下千古绝句。那些被吟咏的风景,如今都成了名胜古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会当凌绝顶"的泰山......人们因为诗句向往这些地方,又在亲临时想起这些诗句。这就是文旅的魅力。
豫记文旅要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十年来,豫记坚持书写和传播河南文化。团队走遍85个县,进行田野调查,整理资料,写下1500万字的文化故事。
3600篇文章,10亿阅读量,150万粉丝,这些数字背后是为全球河南人提供文化滋养的初心。
百逸旅行则专注于河南旅游,特别是"新导游IP工厂"项目,培养百名河南导游,讲述河南故事,推广河南特产。
如果把豫记十年的文章与旅游结合,就是一套完整的河南导游词。这正是豫记文旅的优势所在。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豫记文旅要做的,就是通过旅游传播河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
对游客来说,河南是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我们要让这里变成一本可以亲身探索的立体教科书。
文化需要现代表达。坚持文旅融合,讲好河南故事,挖掘中原文化,让河南人更了解家乡,让外地人认识河南,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看,这就是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