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天随着暑假的结束渐渐远去,新的学期在秋风中拉开帷幕。这个悠长的假期里,老师们或是在书海中充实自己,或是在旅途中开阔视野,每个人都收获了独特的成长。在暑期,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报共同举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温儒敏教授的主题报告以及围绕"新课程与名著阅读"展开的公开课和工作坊,吸引了全国近1500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参与。

Image

随着新学期开始,包括语文在内的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部分省份的高一年级率先使用,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在这个重要节点,我们特别整理刊发温儒敏教授在研讨会上《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的主题报告内容,既是对暑期阅读生活的回望,也是对即将展开的新学期阅读教学的展望。

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阅读

倡导语文教师成为"读书种子",这不仅是教育理想与责任,更是迫切的职业要求。当前教学改革形势正在推动教师必须重视阅读。四个重要变化正在重塑教育格局:新高考将在未来两三年全面实施;新版高中语文课标已经颁布,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工作也已启动;部编版语文教材即将全国使用;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文件陆续出台。

这些政策文件的密集发布,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从小学到高中的阅读量将成倍增长。以初中为例,三年要求阅读36本书籍,其中12本为必读书目。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对这些书目的阅读量可能不足三分之一。这种差距需要引起重视。

阅读范围的扩展同样值得关注。以高二"选择性必修"教材为例,其中涉及达尔文《物种起源》、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等科学著作。不少教师反映这类内容难以把握。新教材强调专题研习,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需要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Image

高考改革同样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年语文试题注重考查真实阅读能力,涉及哲学、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这种变化表面考查学生,实则也在检验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深度。如果教师自身阅读积累不足,将难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深度阅读提升教学品质

当前备课资源丰富,教师用书、网络教案唾手可得。但这种便利也可能导致教学流于表面。真正的好课需要教师对文本有切身感受。以叶圣陶《小小的船》为例,短短四句话的儿歌,更需要教师以童心去体会,才能把课上出温度。

备课首先要做"浸入式"阅读,即使熟悉的作品也要重新感受。教师要先被文本打动,才能打动学生。这种真切的体验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无法通过现成教案获得。

学校管理层面应该为教师创造阅读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教师培训也应注重激发阅读兴趣,建立读书小组,营造良好氛围。专业成长需要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能仅围绕应试打转。

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至今存在,关键在于没有抓住培养阅读兴趣这个核心。许多课堂活动丰富却读书不足,这种状况需要改变。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质,把读书放在首位。

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定力

现代人普遍感到时间紧张,但很多时间消耗在社交媒体上。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媒体素养,学会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Image

对待网络阅读要有辨别力,选择优质内容,控制信息摄入量。关键是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被碎片化信息裹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合理安排总能挤出阅读时间。

Image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传统阅读方式能帮助我们沉淀思想,形成独立判断。培养良好的阅读品味和习惯,对构建完整的人生观至关重要。现在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回归深度阅读。

建立个性化阅读体系

阅读需要规划,建议教师制定适合个人的书单。可以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包括人文通识经典,这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了解的;专业层是与教学相关的拓展阅读,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广泛涉猎;核心层则是个人专攻领域,需要系统深入研读。

制定书单要量力而行,确保大部分能够完成。可以从概论性著作入手,逐步深入。青年教师通过三到五年的坚持,能在特定领域形成专长,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思想活力。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2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