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街头巷尾挂满灯笼,孩子们提着花灯嬉戏追逐,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温暖的灯光里。这种热闹景象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人们称之为"灯节"。

关于元宵点灯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道教刚刚兴起,正月十五被定为上元节,信徒们点燃灯火祭祀神灵。到了隋唐时期,赏灯活动越发盛大,长安城的灯会能持续整整三夜,连皇宫里都会挂起上千盏精美的宫灯。

Image

宋代人把元宵灯会推向新高度。不仅赏灯时间延长到五天,还发明了有趣的灯谜游戏。文人雅士们将谜语写在彩灯上,猜中的人能得到小礼物。明朝永乐年间,朝廷甚至给官员们放十天长假专门赏灯。清代虽然缩减为四天,但热闹程度丝毫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一直要闹到十八"落灯"才结束。

Image

记得去年元宵节,整条商业街变成了灯的海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三层楼高的走马灯,上面绘着《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举着金箍棒不停旋转,猪八戒扛着钉耙晃晃悠悠,引得围观的孩子阵阵欢呼。街角有位老爷爷现场制作兔子灯,竹篾扎的骨架糊上宣纸,再用红颜料画出眼睛,活灵活现的样子让我挪不开脚步。

巷子口的空地上,几个穿红袄的小孩正在放荷花灯。纸做的花瓣层层叠叠,中间插着小小蜡烛,放在水盆里轻轻旋转。暖黄的光晕映在孩子们笑脸上,连路过的大人都忍不住停下拍照。邻居张阿姨端来刚煮好的汤圆,芝麻馅的香甜混着桂花香,和灯笼的光一起飘散在夜风里。

转过街心花园,突然被一阵喝彩声吸引。原来杂技团正在表演"火龙银花",师傅们赤着膀子舞动铁水,滚烫的铁汁在空中绽放成金色雨点。火光映照下,每个人脸上都跳动着惊喜的光影。卖糖人的小摊前排起长队,老手艺人舀起糖浆三两下就勾勒出生肖图案,晶莹剔透的糖画在灯光下像琥珀般透亮。

Image

回家路上经过小广场,看见二十多个阿姨在跳灯笼舞。她们手里的绢灯忽聚忽散,时而变成花朵时而化作星河。领舞的王奶奶今年七十多了,但舞步依然轻盈。记得她说过,从她奶奶那辈起,村里姑娘们每年元宵都要跳这个舞祈福。

Image

阳台上的风铃叮咚作响,窗外的灯笼还在夜色中轻轻摇晃。厨房飘来汤圆的甜香,妈妈正在煮今年新磨的黑芝麻馅。电视里重播着白天的舞龙录像,那些金红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翻开相册,去年灯会拍的照片里,爸爸肩头坐着穿熊猫连体衣的小表弟,背景是漫天绽放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