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胜波
外号,词典里的解释是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在本名之外起的非正式名字。
外号也叫绰号、别名、花名,古代称为诨名,家乡话叫外名。给人起外号自古就有,《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个个都有诨名,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透过这些外号,好汉们的样貌性格仿佛就在眼前。
早些年农村特别流行起外号,有人专门以此为乐,还振振有词地说"人无外号不发家",表面听着像是祝福,实则暗含讥讽。
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都这样,有的村子大半成年男性都有外号。有这么一个笑话:村里两个人闲聊,一个说:"大忽悠,你看咱村就西街犟驴二大爷没外号。"另一个立马接话:"都叫你'二半吊子'还不服气,'犟驴'不就是外号吗?"
多数外号都带着贬低意味,但也有少数是善意的夸赞。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外号自然也是千奇百怪。
起外号的由头五花八门。
过去农村能工巧匠多,外号也跟着来。比如赵木匠、李铁匠、宋编匠,还有大油匠、二皮匠、三染匠。这类外号就是单纯说手艺,没什么恶意。
体型也是个常见由头。高个儿叫傻大个,黑壮汉子叫大老黑,胖的叫刘胖子、三胖子,矮个儿叫矬子、鞋拔子,瘦子叫麻杆儿、猴儿。
长相也能起外号。头型不正的叫长篓头、萝卜头,脸长的叫驴脸、瓦刀脸,五官大的叫大眼、大嘴,牙齿外露的叫大牙。
最伤人的是拿身体缺陷起外号。瘸子、瞎子、聋子、歪嘴、斜眼、罗锅儿,前面还常加个姓氏。村里有个老太太排行老三,因病常年卧床,外号就叫"老三瘫儿"。还有个少年说话不清楚,有次说"吃的饽饽、就的鱼"说成了"欧豆乌",这外号跟了他一辈子。
性格也能起外号。脾气爆的叫火神爷、爆仗筒子,蔫了吧唧的叫老蔫儿、瞌睡虫,爱算计的叫小算盘、精细鬼,阴险的叫蝎子、狐狸,不讲理的叫搅屎棍、滚刀肉。
脑子不太灵光的,外号就更难听了。呆子、傻子、二百五、缺根弦,南方还有叫十三点、二五六的。据说这是把人的心智比作钟表,过了12点就不正常。
干过坏事的人也有专属外号。小偷叫三只手,现在还有叫钳工的。有个偷玉米的,为掩盖脚印带两双鞋换着穿,结果外号就叫"两双鞋"。
连身世经历都能成外号。老光棍叫大光棍、二光棍,出过远门的叫老山西、关东油子。村里有个老人年轻时去过欧洲,外号就叫"老欧洲客"。
有时候一件糗事就能定下外号。邻村有个瘦小伙,被壮实的媳妇一脚踹下炕,跟娘说是枕头掉了。这事传开后,外号"枕头"跟了他一辈子。还有个不孝子,怂恿父亲打母亲,说了句"还得揍",这外号一直叫到他去世。
《水浒传》里好汉的外号有用兵器的,现实中连对联都能成外号。有家杂货店贴了"小本经营,兴隆发达"的对联,首字组成"小兴",后来店和老板都叫"小兴"了。
有的外号特别损人。有个叫宫某珠的黑胖子,外号"公猪",后来变成"压宝猪"。有天真有人赶着母猪来找"压宝猪"配种,闹得全村皆知,这外号传得更远了。
不小心叫错外号会很尴尬。我刚工作时遇到个勤快过头的同事,外号"无事忙",后来简化成"老吴"。我一直叫他吴师傅,直到他红着脸告诉我他姓许。原来他总干些无用功,比如临收玉米前还去锄草,修猪食槽结果给凿断了,这才得了这么个外号。
(作者本文手稿)
作者简介:王胜波,山东莱阳市人,1954年生,曾在烟台市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工作,经济师职称,现已退休。酷爱读书,略通古诗词。愿与书为伴,乐享人生。已有多篇文章刊发在《金融文坛》杂志、中国金融作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其中《潇潇秋雨中,我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获492.4万人次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