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熟悉的《开学第一课》再次如约而至。今年的课堂格外特别,那些关于生命与成长的故事,让电视机前的我久久不能平静。

当钟南山院士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下意识挺直了腰板。这位84岁的老人讲述着抗疫经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他身后大屏幕上闪过的方舱医院画面里,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背后都写着名字,有人还画了笑脸。这些细节像温暖的阳光,悄悄融化了疫情带来的寒意。

Image

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武汉女孩的故事。父母都在抗疫一线,她独自在家照顾年迈的奶奶。视频里她踮着脚给奶奶量体温的样子,让妈妈在旁边偷偷抹眼泪。她说最怕深夜接到父母电话,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坏消息。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班级云班会上还主动帮同学讲解数学题。

Image

课堂上有段特别的连线,北京和武汉的学生同时朗诵《少年中国说》。当两地清脆的童声重叠在一起时,我突然明白了节目里反复出现的"担当"二字。它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是每个普通人做好分内事的坚持。就像我们班每天负责通风的值日生,像隔壁阿姨给隔离住户送的蔬菜,像老师深夜批改的线上作业。

Image

节目里有个镜头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放:落日余晖中,医生推着病床上的老人停下脚步,一起眺望远方。这个瞬间让我想起返校那天,许久不见的同学们戴着口罩相互比划暑假长高的个头。生活就是这样,再难的时刻也挡不住希望生长。

Image

新学期教室后墙的板报上,班主任用粉笔画了棵大树,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心愿写在树叶形状的便签上。我摸了摸那片写着"想当儿科医生"的叶子,扭头看见窗外操场上有麻雀在啄食。这大概就是节目里说的"在磨难中成长"——我们终将在经历风雨后,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