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卷过枯黄的野草,几场寒流过后,阳气开始悄悄萌动。白昼短到极致时,金黄色的腊梅却在枝头绽开了笑脸。左河水笔下的《冬至》,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这个古老节气的自然景象。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冬至在华夏大地已流传了数千年,留下了无数充满智慧的民间谚语。
老农们常根据冬至这天的天气预测来年光景。"头九暖,九九寒"这句俗语,道出了冬至后九天若温暖,整个冬季反而会更冷的自然规律。类似的还有"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的农谚,提醒人们不要被头九的暖阳迷惑。
在江南水乡,流传着"清爽冬至邋遢年"的说法。意思是冬至日若天气晴好,春节时多半会雨雪交加;反之冬至阴雨,春节反而会放晴。苏州民谣唱道:"晴干冬至邋遢年,雨雪连绵四九天",将这种天气对应关系描绘得生动有趣。
清代文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这首民谣用幽默的语言,记录了古人过冬的种种趣事。从缩手缩脚到街头起舞,再到蚊虫复出,八十一天的数九历程跃然纸上。
北方流传的"九九歌"则另有一番风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寥寥数语,将冬至到春分间的物候变化娓娓道来。特别是"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句,道出了冬至后第三个九天最冷的自然规律。诗人吴藕汀在《冬至》中写道:"又逢数九耐寒中",正是对这种严寒时节的生动写照。
古人将冬至视作"亚岁",重要性仅次于春节。周代时,冬至这天要举行盛大典礼,天子亲自率领百官迎岁。到了汉代,冬至成为法定节日,官府放假,商旅停业,亲朋互访。这种热闹景象,在清代徐士宏的诗中可见一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北方人冬至爱吃饺子,有"冬至到,吃水饺"的俗语。南方人则钟情汤圆,苏州人还会制作"冬至团",用糖、肉、菜等作馅。清人记载,冬至夜家家团聚,围着暖炉品尝冬酿酒,其乐融融。金孟远的诗句"冬阳酒味色香甜",描绘的正是这般温馨场景。
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圆,无论是祭祖的仪式还是团聚的欢宴,这些传承千年的冬至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金黄的腊梅在冬至时节绽放,我们仿佛能听见时光深处传来的古老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