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补壹刀

文/李小飞刀

网络上流传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历史观点,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政府不愿开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清政府不懂国际规则还虐待外交使节",甚至有人说"中国被殖民300年就能成为发达国家"。这些说法听起来像是地摊文学的产物,却在各种平台上反复出现。

Image

虽然近年来网络环境有所改善,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更加理性,但仍有一些人对西方抱有盲目崇拜心理。他们不断复制粘贴这些歪曲历史的观点,试图为其披上"真相"的外衣。最近就看到一篇文章,公然宣称火烧圆明园"烧得好",还说要"感恩侵略者"。

这种极端言论本不值一驳,但令人意外的是,居然能获得某些所谓知识精英的认同。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会为殖民侵略行为辩护?

Image

在20世纪中期之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鼓吹的是"优等民族"理论。为了给殖民统治寻找借口,西方学界和媒体编造了大量美化侵略者、丑化被侵略者的虚假材料。这些材料后来被一些崇洋媚外者奉为圭臬,成为他们挑战正统历史叙事的"依据"。

那篇为火烧圆明园辩护的文章,就是这类材料的又一次拼凑。文章声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政府拒绝修约,而修约是"国际惯例"。但查阅历史档案就会发现,英国要求的根本不是正常修约,而是要中国全盘接受八项苛刻条件,包括鸦片贸易合法化、允许英国人自由进入中国内地等。

台湾学者王尔敏的研究明确指出,英国是在利用条约漏洞进行敲诈。当时中英条约本无修约条款,英国是借中美条约中的规定来强词夺理。更讽刺的是,英国外交官在谈判中经常玩弄文字游戏,利用中方不熟悉国际规则的特点,在条约中塞入不平等条款。

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的"国际规则"往往是强者的规则。当英国强大时,它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当德国强大时,希特勒的规则就成了"国际规则"。这不是什么普世价值,而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那些为殖民侵略辩护的人,实际上是在为强权逻辑唱赞歌。

Image

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今天还有人认同这种歪曲历史的观点?这可能与过去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弱势地位有关。当处于学习者位置时,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老师永远正确"的心理。但学习不等于卖身,开放不等于放弃自主权。

Image

真正的开放应该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开放。看看非洲大陆就知道,单纯的开放并不必然带来发展。只有保持独立自主,把开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那些美化侵略历史、为殖民统治唱赞歌的声音,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为他们代表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精神的奴役。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