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后正式成为法定假日。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节日背后,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Image

白鸽记者与民俗专家施立学的对话揭开了中秋的多重面纱。这个节日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八月节、月光节、团圆节等充满诗意的别称,每个名字都映照着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特殊情感。

Image

施立学娓娓道来中秋的起源。这个节日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祭月仪式,经过汉代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唐代不仅确立了中秋赏月的传统,还留下了许多与月亮相关的佳话。

关于月饼的来历,有个有趣的典故。唐代名将李靖凯旋时,吐鲁番人进献的胡饼被唐高祖赐予将士。在皎洁月光下品尝这种美味小饼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中秋月饼文化。

Image

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中秋增添了浪漫色彩。后羿因射日之功变得骄横,妻子嫦娥为阻止丈夫危害百姓,吞下长生药飞向月宫。这个传说让广寒宫成为中国人对月球的最早想象。

唐代宫廷还流传着唐玄宗月宫游的奇闻。相传这位精通音律的皇帝在月宫欣赏仙乐后,将其改编成流传千古的《霓裳羽衣曲》,为中秋文化增添了艺术韵味。

Image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诗句道出了中秋的核心内涵。无论身在何处,这轮明月总能唤起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团圆美满的期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秋文化的影响力跨越国界。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人们通过互赠月饼、赏月聚会等方式,既传承中华传统,又融合当地特色,让这个节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