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杭城书香氤氲,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迎来特殊时刻。5月12日,历经半个世纪的等待,张抗抗文学馆在母校图书馆二楼正式揭幕。这座占地260平方米的文学殿堂,收藏着作家从少女时代到文学名家的创作轨迹,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手稿与电子屏上的影像交织,见证着一位江南女子笔耕四十载的文学人生。
开馆当日,杭高图书馆前梧桐叶沙沙作响。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诗人舒婷、作家赵丽宏等百余位文化界人士拾级而上,与白发苍苍的杭高老教师、怀抱鲜花的在校生共同推开文学馆的雕花木门。阳光透过民国风格的彩绘玻璃,在苏士澍题写的"养文正学"匾额上投下斑斓光影,王蒙手书"写作培育基地"的墨香似乎还未散去。
展厅中央,一面特制展墙引人驻足。1963年杭高入学登记表上稚嫩的笔迹,与《隐形伴侣》的创作手稿并列陈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旧照片旁,静静躺着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奖杯。最特别的当属东北读者张银学捐赠的专柜——上百种不同版本的《情爱画廊》跨越山海归来,书脊上的出版年份连缀成作家与读者之间隐秘的对话。
"这些书跟着我从北大荒到北京,现在该回西湖边了。"张抗抗抚摸着初中班主任姜美琳保存的作文本,纸页间还夹着当年批改的红墨水痕迹。她的父亲张白怀,这位九旬报人看着女儿1966年的毕业合影,忽然指着窗外:"那棵悬铃木,她总在树底下写诗。"
午后阳光斜照进语文教室,舒婷正笑着回忆"当年《致橡树》被抄在笔记本里的日子",赵丽宏则展示着作家们题赠的签名本。鲁迅文学社的学生们突然捧出惊喜——他们将《北极光》改编成剧本,少女们白衣蓝裙的演绎,让在场者恍若看见六十年前那个在图书馆废寝忘食的文学少女。
暮色渐浓时,文学馆的智能导览系统仍闪烁着微光。触摸屏上,巴金、萧乾等两百多位名家赠书的电子影像可随意翻阅,全息投影再现着八十年代文学沙龙的场景。值班学生轻按开关,整面书墙缓缓转动,露出背后冯骥才题写的馆名——这巧妙的设计,恰似文学给予我们的惊喜。
当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去,杭高图书馆的老式座钟敲响七下。玻璃展柜里,1975年《分界线》的初版本与2023年最新散文集隔着时光对望,而窗外钱塘江的潮声正隐约可闻。这座由记忆与墨香筑成的文学岛屿,将永远停泊在母校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