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经常思考一些令语文教师尴尬的问题。比如: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中很多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真的很重要吗? 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一定是“语文”吗? 琢磨的时间长了,便想找到一个能够给自身带来宽慰的“参考答案”,首先消解对语文这门课程以及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虚幻感觉。

“三度” 语文”的“五个走进”

从2004年开始 起,我开始探索并践行后来被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定名为“三度语文”的教学重构。之所以由编辑们命名,是因为2012年他们编辑出版了一套“新生代” 语文名师·前沿书系”的语文教学丛书,当时需 要每本书的作者亮出自己的招牌,而我的作品却缺乏一个响亮的名号,编辑们便从作品内容中提炼出“三度语文”这一板块,将这部教学专着定名为《 追寻语文的“三度”》。所谓“三度”,即“丈量语文的宽” “宽度”指向语言教学中的目标与内容,“温度”指向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施,“深度”指向学习内容、生活、文化以及情感体验的 融合。

在最近15 年教学实践中,“三度语文”大体上依循“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教学流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走进文本”重点探讨 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样写”,“走进作者”重点 于研讨“为什么写”、“走进生活”“走进文化”主要探讨“怎么样学”,“走进心灵”强化落实“为什么学”。五个“走进”在教学活动中并非平均用力 ,而是以“走进文本”为核心。其他四个“走进”均围绕 文本中的具体学习内容而展开,并视学习需要而灵活取舍。比如说明性文本的教学可舍弃“走进作者”“走进心灵”等阶段。

就语文课程的目标 定位目标,五个“走进”指向教学目标,整体性体 现为“知识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

“知识在场”与“技能在场”外表简单,其实存在一定的提问。因为,下面的语文教学里有 突出语文课不是认真认认真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培养 语文学习的技能。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跟随文本内容跑,文本谈的爱情便引导学生探讨爱情,文本谈的亲情马上转向亲情体验,而不是从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角度研究其表达 的方式,体味其语言的特色。

“生命在场”更难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在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的生命在场、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生命在场、阅读欣赏欣赏 中作者个性化的生命在场,意义研究中作 品人物的生命在场。前两个方面强调教与学过程中的生命感知,后两个方面强调立足于“人”的视角品评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放弃特定时代政治强加于作者以及 人物形象高于的传感间隙意义。

单纯应试语境下的语言文字教学,往往只追求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在场”和“技能在场”,而且其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还只是应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是语言实际运用中 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语文学科拓展的文 学、文化以及人文底蕴则甚少关注甚至从不。我曾在多个场合大放厥词,责责的高三语关注教学只有应试知识与应试技能,没有真正的语文教学,更没有语文教学中的“生命” 在场”。我一直认为,即使是高 三的复习课,也应该在强化应试知识、应试能力的同时,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师、学生、文章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全部“在场”。其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 学习实践中的“生命在场”。< /p>

如何帮助学生学习语言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生命在场,需满足三方面的学习需求:一是满足新知识的需求,二是满足能力 提升的需求,三是满足独特生命体验的需求。

获取新知识的需求主要为能够有效创设“陌生化”问题,从简单的文字中引导学生发现未知的信息;体现能力提升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借助课堂学习中的“举三反一” 而现实知识运用中的“举一反三” ”;独特的生命体验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应建立起始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特定社会文化间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文化”,最终达成“走进” 心灵”的学习目标。

至 于“阅读鉴赏中的作者个性化的生命在场”,主要体现在文学类文本的学习过程中。“三度语文”舍弃了“作者简介”这一教学环节,代之以“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是通过对作者创作该篇文章时 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的参与,触及其内心中的真实生命感悟。“三度语文”的原创教学中,所有的作者都割裂了政治光环之后的有血有肉的“这个一个”,都是有优点的 普通人也有性格缺陷。“走进作者 “不是为了认识其文章风格和代表性作品,而是为了置身地感受文章诞生时的特殊地位。

“意义探究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在场”,同样是文学类文本 “三度语文”反对 “贴标签”式的身份人物定位,赋以真实的“走进文本”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30年前的周朴园这么坏吗?20年后的 崔莺莺在女儿的自由恋爱时,是完整的 力支持,还是可能竭力反对?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真的烙印了我们的品牌吗?《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太太是否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可能无法形成 统一认知,但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分享,即使是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每一个生命也都有独特的价值,都代表着一种鲜活的、值得尊重的存在。

语文教师先要“激活”自己

< p>达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 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又需要语文教师自身的“激活”。极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不读语文专业书籍、从不进行文学创作以及专业写作的语文教师,其语文课堂注定无法彰显文学 、文化与精神人文的 神圣光芒。反之,能够在课堂上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祭祀,让学生时刻关注学习内容而深思妙悟的语文教师,必然是自身已被“激活”的思想者。

< p>40多年前,当我读小学和初中时,有幸遇 到了她自带的是光芒的语文老师。教我小学语文的王金凤老师吹拉弹唱样样行,更厉害的是会写出一手漂亮的空心美术字,而且尤其擅长说故事。在她的语文课上, 几十来岁孩子的爱恨情仇总能够得到完美的 激活。教我初中语文的刘家振老师则严谨博学,属于“十步之外不唤人”的典型书生。他上语文课,教苏轼便成为苏轼,说杜甫便成为杜甫。这两位语文老师, 成为我语文学习的点灯人,也成为我语文教师 一直有效仿的典范。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的语文课就是我所追求的“生命在场”的语文课。

那么,自带光芒的语文教师依然存在,但具体到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时,则很难保证其覆盖面。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少量的学生缺乏需要的语文学习能力。高中阶段的课堂上,甚至有少量学生把语文课放松神经、调整睡眠的休息课。 ,根源不在学生。生命不在场的语文课 堂已然极其可怕,是否可以连必要的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也同时缺位,学生们又如何能保持听课的注意力呢?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具体的 、可操作的行为,我考虑充分利用课堂进 行探索,既在日常课中修正,又在公开课上参与,提出问题;另外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论着,系统探寻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2006年时,我的一节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方法 实录发表于《人民教育》第17期。

那一课,我就是借助《一个人的遭遇》这一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战争文学的应有表现形式,同时探讨课文中表达人情人性的独特技法,促进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和感悟 作品人物中的 此后,2007年的《春江花月夜》常态课,2010年的《登高》示范课,2011年的《荷塘月色》示范课等,也都有效落实了教学中的“生命在场”。 2012年开始,我 又陆续出版了几部教学专着,对“生命在场”的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性阐释。

写到此处时,对突然“生命在场”又多了一种感悟:语文 教师的生命在场,哪里只存在于语文 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生命在场,存在于一切以“人”的意识为基础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教学实践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期 月27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