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索寓言里,有一篇《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乡下的老鼠能够安稳度日,但吃不到都市的美味饭菜;都市的老鼠吃得不错,但可能被人或猫所杀,危险性。
经常问周围的人“乡下的老鼠和都市的老鼠你选哪边?” ,可以把大家逃出“都市派”和“乡下派”。有人真心追求平和安稳,有人无法拒绝花花世界。
另一边,惧怕人类的动物想在城市生活,除了需要莫大的勇气,也有很多技巧。通常来说,更聪明的动物似乎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更好地学习,但同时也可能与人类发展有关产生更多冲突。勇敢是必备的品质
城市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机遇,不仅对人类居民来说。许多生物快乐地共享人类居住区,享受着唾手可得的高容量食物。
但是,什么让一些生物更适合都市的生活呢?
浣熊(Procyon) Lotor),现存于北美,以三个特征而着称:绝妙灵活的前爪、脸部的面罩和环形尾巴。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中,它们是智慧的化身。
在世界范围内的皮毛需求和宠物交易过程中,小浣熊在日本、中欧(德国等)、高加索地区也分别形成了气候,可以说是非常能适应都城市生活的物种——一些典型的城市里,每一个都有150只左右的浣熊。
浣熊之所以能够达到居民资格,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切能够成功的条件:引起人们的喜爱的身材和外貌,既聪明又顽强(杂食),在都市的群居生活中可以相互学习、创新解决问题,行为充满了灵活等等。
同一种动物,也有不同的性格。而勇敢,是城市生活必备的性格么?
喜欢冒险或容易被新吸引的事物,很多时候确实是都市里的动物中茁壮成长的能力。例如,胆大的动物更容易接近人类并夺走他们的食物,而被新颖的目标吸引的动物也可能更容易接近房屋和汽车。盾冲突
人们对浣熊很宽容,谁能对那只可爱的小脸说不呢?再加上浣熊那广为人知的行为——拿到什么东西先洗一洗。
说到这里,“浣熊”还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翻译名。在野外,浣熊经常在水边涉猎水下食物——用前爪夹起食物来检查它的摩擦力,有时是为了去除了不吃的部分。这给了浣熊“清洗”食物的感觉。
清洗和爱干净毫无关系,圈养浣熊表现出这种行为,是源于刻在DNA中的固定行动模式,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做过激光矫正视力手术的人,时不时还是会习惯性的扶一下已经不存在的眼镜儿……
爱洗东西,并不能阻止浣熊携带狂犬病。而且,大多数携带狂犬病的浣熊并不会表现出在受感染的犬科动物身上看到的攻击行为,但传染性犹在,让人防不胜防。
习惯了城市环境后,浣熊熊一代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活的前肢,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浣熊熊也能很容易拧开罐子、塞子和插销,更多经验的浣熊能轻松打开房间门扉瓶……
不得已,人类出手干预“越界”的浣熊。被认为最有效的策略是:扑杀那些最勇敢、冲在最前面实现团队翻垃圾桶、私闯民宅的浣熊“领袖”。
收效甚微,失去领先地位浣熊熊团队通常依然坚挺。替罪的羊,出头的鸟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那些最不勇敢、最温顺的浣熊拥有最好的学习、创新能力,是躲在团体活动最后面的策划者。
研究团队利用以猫粮为饵捕捉都市的浣熊。
然后,在浣熊的肩胛骨之间插入一个空间RFID标签,以便单独识别并记录它们的行为。
研究团队为204只浣熊打上标签,然后设置了一个隔间陷阱来测试野生浣熊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隔间陷阱里有按下可以投放狗粮的按钮,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改变一下间歇最初的一年,有27只野生浣熊掌握了这个技巧,当恐慌检查胆时,发现这27只无一例外——都是那些群体中性情最小、最严重的温顺的浣熊。
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当这些浣熊“先驱”群体小团体造访隔间陷阱时,似乎每一只都学会了。而且,总是其他勇敢莽撞暴脾气性格的浣熊冲在前面,有时候是三四只一起拼命往里挤。而最初的学会技巧,并传授下去的个体,往往都藏在最后面。
这篇论文创作者在结论中指导野生动物管理者,处理棘手的城市浣熊时,不要光把注意力放在动物园更积极、更勇敢的个体上,因为剩下的更平静、更温顺的浣熊可能才是真正的大佬。写在最后
更多的了解化妆品就会发现,成熟的动物团队,很少有平等、平行的结构。一定会有等级、分工,出点子的、执行的、背锅的、偷懒的、享受的……
也许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有道理,坦然接受吧。
作者感谢你的关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