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6时23分,振奋人心的“冬至”节气。

节气释义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70°。《恪遵宪度抄本》 》记载:“基准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回归南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就已经用土圭登上太阳,测量定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率先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下方,成为北半球一年极中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其他地方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相传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逐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且温热。

天气气候

古诗有云,“西北风袭百草秋,几番寒起一阳来。白昼最是时”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短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变长。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冬天作为开始,但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了。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歌谣是这样说的,“十一、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十一”耕牛遍地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加大。我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琢玉;黄淮地区常见的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华南沿海的平均间歇则在10℃以上。

节气农事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抓好防冻我国江南地区应加强冬季作物的管理,清沟渠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农田松土施肥和防冻

冬季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此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提供了一定的补充,故东南沿海还不是最低,需要为开春后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

冬至时节的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冬床翻,熟化土层。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缮畜舍、保温防寒。

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季管理。

民风习俗

冬至节气天寒地冻,户外活动已经开始了,人们更多的时候在家休整。冬至日完成了一串亲访友的节日。“肥冬瘦年”,在民间,冬至节气还要举办贺冬、拜冬活动,如阴历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民间流传全国冬至日吃饺子的

拜师祭孔

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形式。《新河县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冬余’。”拜圣寿,“圣”指圣人孔子,就是给孔圣人拜寿。因为“冬至”曾是“年”,过了冬至日就长一岁,谓之“增寿”,所以需要拜贺,举行祭孔典礼。

在过去,冬至节俗称“豆腐节”,这也与拜据山西《虞乡县志》记载是:“冬至即冬节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师。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

据《清河县志》记载,在冬至祭孔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因为,惜字纸是对人爱敬的表现,如圣乱用字纸揩抹脏东西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还要师生一齐跪拜。

冬至还要“隆释”,隆有“尊崇”之义,“隆释” ”就是敬师、拜师。如今,各地在冬天至都没有进行“隆释”活动了,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冬至节还是给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教师节”的印象,供后人纪念。

吃饺子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冬天至一定要吃饺子,防止耳朵冻坏,但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冬至一定要吃饺子呢?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这种饺子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着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值冬季。他见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醒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 ”,一大碗肉汤。吃了人们“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健康养生

从中医理论角度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人体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这个规律。冬季至日不可吃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冬季进补有四忌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

此时人体内阳气充足生发,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其滋补功效。其次,冬至后期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是,并非轻易乱补才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一定需要的方法。

一忌盲目吃狗肉。体质虚弱和患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一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吃狗肉,耐受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物质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使肠道蠕动分解,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食物物质,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的物质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分清补品的功效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不同的补法。

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惊、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任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渴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任选用大补阴丸、参蜂杞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阳虚症:常见症有候面色雪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侧壁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三忌慕名进补。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制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是从鸡油、鸡、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可溶性物质小分子,其蛋白质分布在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污水肥料。因为鸡汤中这一点有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宜喝鸡汤:

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高血压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剧烈胃酸过度的作用,有胃、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患者,一般宜不喝鸡汤。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一些小分子蛋白质,病情严重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中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过敏,剥夺危险。

四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支出,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高血压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引起中毒。

科普问答

网友:冬至节气适合进补

象博士:过了冬至后夜间的时间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此时人体内的阳气膨胀生发,最容易吸收外界来的营养而发挥其功效。滋补功效,极为重要,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佳时机。

但是,也不是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切忌盲目食补、虚实不分、慕名进补以及无病进补。

网友:寒冷天气如何运动? /p>

象博士:坚持冬练,可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病率。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也说明了冬季锻炼但冬季锻炼必须讲究科学性。具体来说应该注意运动不宜过度劳累,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的时候注意呼吸,心境要保持平和,如果在户外运动的话需要垫布放摔倒,并且注意保暖,运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认可水分。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