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我们奇妙的世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了《笠翁对韵》中的“一东”,初步感受了大千世界的奇妙。接着,我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燕子》和《荷花》片段,进一步体会了具体事物的奇妙。通过重新认识自己的现有经验,激活与生活的联结,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经验背景,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建构新的学习体验。
在细读课文时,我分别围绕关键词“一切”和“生命力”展开,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单元内其他课文时,关注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这些内容的。这样,学生能够始终围绕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学完课文后,我简单介绍了《笠翁对韵》,并推荐了任众的《大自然笔记》。这篇图文并茂的笔记,记录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自然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奇妙之处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联系:与传统文化作品《笠翁对韵》中有关自然宇宙内容的联系;与学过的相关主题课文的联系;与单元内其他课文的联系;以及与相关主题的整本书的联系。
为什么要在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的联系呢?首先,通过联系可以创生文本新的学习价值。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无论作者是否自觉,都是基于其广阔的认知背景和整体性经验。在文本阅读中有意识地建立不同维度的联系,可以帮助读者揣摩、窥见作者创作的多重“秘密”。例如,学习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时,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拓展对比阅读林文月先生富有文言味的译文,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四季之美》中字里行间的“闲适的生动”,还在文言与白话的对比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体验,同时了解到清少纳言的文章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其次,通过联系可以催生“真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毫无章法的累积和叠加,而是用新的经验来改造旧的经验,其本质是“改变”。语文课上,不同维度的联系和拓展就是为了促成不同维度的“改变”。例如,《太空生活趣事多》只写了四件趣事,但“多”该如何理解?联系前面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生就明白了“多”并不需要都写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探索——这也是课堂上读写结合的契机。这样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学生阅读判断和理解的“改变”。
再次,通过联系可以凸显单元内文本的“整合力”。每一个教材单元都是一个目标统领下的整体,单元内的几个文本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形成“合力”,以帮助学生在有逻辑、有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内单篇文本教学时,有策略地引导学生与单元其他文本相联系,或丰富指向目标理解的学习体验,或进行方法、技能和理解的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既要关联《古诗三首》发现今天地球环境与千百年前的不同,又要联系《青山不老》探索和发现保护地球环境的更多有价值的行动。
最后,通过联系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表面上看,语文学习的境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然而,生活是庞杂的,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往往缺乏自主建构意识。当特定的生活境遇成为语文课程生活的一部分时,其间的语文学习才是目标清晰的学习。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学习老舍先生的《猫》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接着阅读更多以猫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一起欣赏相关美术作品。
积极建构多维联系的语文课程,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一线逻辑之一。只有积极进行多维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才能学得更通透。
(作者系特级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1日第7版
作者:李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