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首经典的儿歌,也是小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它通过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向孩子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或局部。只有坚持不懈,不被假象迷惑,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在伟人诞辰131周年之际,重温这个故事显得尤为重要。近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拜洋祖宗和错认国父的现象,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虽然几次认错了妈妈,但它能够听从劝告,知错就改,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妈妈。而一些所谓的“大家”却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这让人更加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可贵之处。

Image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生动地描绘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乌龟等动物,虽然几次认错,但在它们的指点下,小蝌蚪最终找到了真正的青蛙妈妈。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使得这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经典的中文儿歌和热门国语儿歌。

《小蝌蚪找妈妈》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除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外,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人生道理。首先,它告诉孩子们要全面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或局部,从小养成全面认识事物的习惯。其次,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它坚持不懈,勇于改正错误,虚心听取前辈的指点,最终克服了困难,找到了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全面观察,避免片面判断。小蝌蚪因为只看到了鸭子、鱼、乌龟等动物的某些特征,就误以为它们是自己的妈妈,这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仅仅关注表面或单一的特点,而应该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才能避免错误的判断和不必要的弯路。

这个故事也让人联想到一些人偏听偏信,过洋节错拜祖宗的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对国外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逐渐冷淡。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商业炒作的推动,也有西化渗透的影响。一些人热衷于过洋节,却不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意义,甚至糊里糊涂地跟着洋人祭拜他们的祖先,这让人不禁感叹,有些人连小蝌蚪都不如。

Image

同样,一些“大家”们一意孤行,错认国父的现象也让人深思。网络上有人称孙中山为中国的“国父”,这种说法不仅令人诧异,也让人感到震惊。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但称他为当代中国的“国父”显然是不合适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从未对自己的领袖使用过“国父”的称谓。如果非要说“国父”是谁,那一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一些人坚持错认国父,甚至不愿意纠正错误,这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蝌蚪虽然多次认错,但它能够听从劝告,坚持不懈地找到真正的妈妈,而那些错认国父的“大家”们却固执己见,不愿改正错误。

Image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不仅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成年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全面观察,避免片面判断;在遇到错误时,要勇于改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那些错认祖宗和国父的人,却不愿意纠正错误,继续误导和危害社会,这与小蝌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mage

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有学问的“大人”们,为什么连小蝌蚪都不如呢?这就是重读《小蝌蚪找妈妈》的真谛。它不仅是对即将到来的西方圣诞节的警示,更是对伟人诞辰131周年的深刻纪念。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