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与油气藏增产改造的缘分,说来有些戏剧性。当年他被分配到大庆油田采油院时,组织上照顾他的腿伤,原本安排他做信息工作。可就在报到那天,一位同学抢先一步到了单位,正巧计算机项目缺人手,这位同学就被调去了信息中心。阴差阳错之下,张永平走进了油田化学研究室,从此与压裂技术结下不解之缘。比起坐在办公室敲键盘,他更愿意往油田现场跑。"学的是工程专业,就该干工程活儿"——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坚守三十四年的信念。

Image

三十四个寒暑交替,张永平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超过三十项。作为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油气增产技术的开拓者,他捧回二十八项科技成果奖,手握十一件专利证书,其中四项是发明专利。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记录着这位技术专家跋涉的足迹。

Image

命运给张永平的考验来得格外早。不满周岁时,一场疾病让他的左腿落下残疾。但这个倔强的人从不把自己当弱者,更拒绝特殊照顾。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安排他在实验室做研究,他却执意要去施工现场:"搞科研的不下现场,就像医生不接触病人。"从此,无论施工周期多长,总能看到他一瘸一拐的身影在井场穿梭。

Image

熟悉张永平的人都说他倔。这种倔在科研场上化作不妥协的较真劲儿,有时甚至敢和专家"顶牛"。有次方案评审会上,他提出榆树林油田增产改造新思路,遭到专家否决。这个硬骨头当场立下军令状:"采不出油就是科研人员的耻辱!"四十多天里,他拖着病腿在加砂车与指挥车间往返奔波,最终七口井日均产量达到8.7吨,用数据证明了技术突破的正确性。

Image

能源开发的战场上,张永平像个永不停歇的战士。蒙古草原、满洲里边境、虎林雪原......这些偏远矿区都留下他的足迹。高压管线在颤抖,压裂车组在轰鸣,最让他发愁的却是雨天——沾满泥巴的鞋每走一步都格外沉重。项目组的年轻人累得腿软,他却总咬着牙坚持。这份执着催生了"海拉尔"压裂模式,创新出火山岩压裂风险预测技术,更在垣平1井实现"千方砂、万方液"的突破,单井产油超十万吨。

2004年国庆观礼台上,作为省劳模的张永平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消息传回单位,同事们欢呼雀跃,他却悄悄登上去海拉尔的列车。有人问起获奖感受,他说得实在:"油气勘探是终身事业,不能辜负这份荣誉。"如今他带领团队攻坚页岩油技术,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十四年风雨兼程,当人们问起这位老党员的工作感悟,他的回答依然朴素:"吃苦流汗都不算什么,既然选择这份事业,就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