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郭宝昌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厚感情,他不仅熟悉京剧的历史渊源和掌故轶事,更关注这门传统艺术的美学发展。在探讨京剧现代化进程时,他对颇具争议的样板戏提出了独到见解。
《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经典场景
纵观京剧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三个艺术高峰:第一个是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创造的辉煌,第二个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派纷呈的黄金时代,第三个则是六七十年代样板戏独领风骚的特殊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剧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剧目停演后,《红灯记》《沙家浜》等九部样板戏独占舞台十余年,至今仍常演不衰。这种现象在京剧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属罕见。这段历史给京剧带来沉重代价,同时也创造了非凡成就。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样板戏始终未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研究评价。这个特殊的戏剧现象对当代艺术创作、文艺观念转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要研究京剧发展史,探讨京剧美学,样板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它代表着京剧现代化探索的最高成就,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革命"不仅是政治概念,更意味着艺术创新
样板戏对京剧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在音乐唱腔、剧本结构、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以剧本结构为例,采用西方话剧的分幕形式取代传统散场结构,使剧情更加紧凑连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作品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这种创新优势。
舞台美术的变革更为显著。样板戏打破了传统写意美学,引入写实布景。这种改变并非简单照搬,而是与分幕结构、表演风格形成统一整体。虽然这种西化尝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只能作为一种探索方向,不能成为唯一标准。
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早已超越实用功能,升华为写意美学的象征。而样板戏中的道具大多保持写实特性,只有《智取威虎山》中虎皮交椅的运用,巧妙融合了象征意义与表演需要,展现出传统美学的智慧。
尽管样板戏在形式上与传统京剧差异明显,但人们仍将其视为京剧。关键在于它保留了京剧的核心要素,在创新中实现了艺术的突破。"革命"在这里不仅指政治含义,更代表着艺术创新的勇气。
程式与程式化的辩证关系
样板戏提出"要程式不要程式化"的创作原则,引起诸多争议。程式作为京剧独特的表演语汇,是对生活动作的艺术提炼。它使演员摆脱生活化表演的束缚,通过规范化的动作传递情感。
程式就像艺术创作的法则,而程式化则是机械套用这些法则。样板戏保留传统程式的精髓,又根据现代题材需要创造新程式。以《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为例,既继承了传统"趟马"程式,又根据人物特点进行创新,展现出程式创新的可能性。
样板戏的新程式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主要人物塑造存在概念化倾向。相较之下,次要人物往往更加生动鲜活,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杜鹃山》的雷刚等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梅兰芳"移步不换形"到样板戏的大胆革新,京剧发展历程证明创新需要勇气。荀慧生、程砚秋、周信芳等大师都曾面临质疑,最终开创了独特流派。京剧要在当代焕发新生,同样需要这种创新精神。
(本文根据陶庆梅采访整理)
(原载《读书》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