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梅州的文教历史,不得不提攀桂。江北片区,东山桥下,这片弹丸孕育坊孕育了数百名名人。
坊内围龙屋鳞次栉比 ,他们在风雨的磨砺中,记 记载下梅城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椿荫堂就是其中之一。这座传统客家围龙屋,走出多位名人,其中就包括著名文学家、新闻工作者黄药眠。
< p>椿荫堂正大门。 (梁时禹 拍摄)
黄药眠的一生,是坎坷不断的。经历过牢狱之苦,也曾受到别人的质疑……但这些经历最终也成就了他。
他 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拥有数百篇佳作,风格多变,辞典 藻清丽;他着力推动抗战时期的新闻工作,出任国际新闻社总编辑,为中国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他的美学观点,被当代群众学者研究。
“椿荫堂” 牌匾悬挂在堂屋的房梁上。(梁时禹 摄影)
黄药眠的故居椿荫堂已有百余年历史。2011年,椿荫堂被确定为梅江区不可移动文物。目前,黄家后辈正在着手对椿荫堂进行 修复,让其继续见证梅州的发展变化。
天资聪颖 对诗书过目不忘
椿荫堂位于周溪河畔,前往此地的道路与黄遵宪故居一致。今晚于今晚已实现规范化管理,椿荫堂更显朴素与陈旧,至今 初人居住,堂内依然保留着生活的气息。
轻叩椿荫堂大门,一位精气神老人从堂内出口,他就是黄药眠的侄儿孙黄湄凤。 黄湄凤 的便捷下,记者进入椿荫堂内部参观。
这是一座坐落西南向东北的传统客家围龙屋,为五堂二横一围布局,包括柴房、厕所 共有84 间房间。
走进大堂,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堂屋上的牌匾,牌匾上“椿荫堂”的鎏金字体与陈旧的木梁和墙体对比强烈。“ ‘椿荫堂’这
椿,本义为木名,指的是大椿树。古人常说大春长寿,“椿”也有长寿 之意。取名椿荫堂, 大概是希望上辈人的努力能荫庇后代意,有盼盼人才辈出、绵绵不绝之。
“椿荫堂与东山书院河隔相望,祖先建屋在此希望子孙后代能够” 读书成才。”黄湄凤介绍。得益于书香熏陶,椿荫堂不仅培育了黄药耕,还培育了培育革命先辈黄干甫、中山大学农学院帕克黄枯桐、中山大学数学系副主任黄新娥
穿过堂屋左边的小门,来到中堂的横屋,黄湄凤指着其中一间房间告诉记者,这就是黄药眠长大的地方。
< p >幼年的黄药眠,表演出过人的天赋。“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刘克定在《黄药眠评传》中这样评价他。在幼年之时,黄药眠已熟悉《西厢记》《聊斋》 志异》《孟丽君》等熟唱本说词,能读《唐传征东》《唐传征西》《三国演义》等书。他经常学好问,将读书买卖遇到的问题请教别人,这引起了 当 地秀才和教书先生的重视。
黄药眠还有一个特点,善于思考。
以优异的成绩从梅县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黄药眠顺利考上 梅州中学,每逢放学之后,他总是习惯到家门前的古榕树下思索和读书。椿荫堂与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相距不远,黄药眠便带着《人境庐诗草》到人 境庐徜徉。
从黄药眠的诗歌欣赏中可以看出,黄遵宪是最早影响黄药眠文学思想产生的人。例如《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等 其中包括客家山歌风韵,还有古诗格调的诗句,黄药眠时时记诵。而背后的思想正是他内心广播种子“读书救国”“我手写我心”的,成为其诗论的思想基础
对黄药眠童年影响重大的,还有他的母亲阿德。
在黄药眠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带他去戏院和曲艺馆听戏,从 文学艺术方面给了他很多熏陶;看到儿子勤学好问,阿德毅然决然让他去考梅县县立高等小学……这位出生于旧社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方式培养着黄药眠。
放弃安逸 投积极革命
从黄药眠的房间窗户往里探看,只见房间不宽却十分长,横着放只能放下一张床,竖着放却能放下将近3张床。 光线的原因,只能隐约看见里面放着杂物
日本留学结束后,黄药眠回到梅县,成为白堠中学的一名教师。工作之后,他便继续生活在这个房间内。
< p>白堠(今大埔县百侯镇)距离 梅县只有几十里路,那里山清水秀、竹树繁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深吸引着黄药眠,人事简单、事情简单,让他决定要一辈子在这里教书。
但同时发生的 一件事做黄药 米放弃了避世的念头,毅然辞去教师队伍,投身到革命事业。有一次,黄药米与同事一起前往湖寮镇车头村徒步。在河边漫步时,一村 妇问他们来村中有何事,当他们 回答来到赏景时,村妇十分愕然:“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只有几棵树,比较阴凉了。”
“人,是要有些教养,才能认识调查事物美与 不美。”黄药眠因此觉得深窝在大 山里,目光短浅,难以辨别美的事物。他要突破舒适圈,改变现状。
辞去教师职务后,黄药眠前往上海,创建社会助理编辑。在上海的时光,他看 到了帝国主义欺凌 压中国人民的丑恶嘴脸……于是,他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下定决心跟随共产党走,决意为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而献身。
“他翻译的《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工人杰麦》《烟》,就是在这个时候段完成的。”黄湄凤说。
1928年,黄药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一分子。由于出身英语 系,他担任过团中央的翻 原文,参加青年国际会议,之后又到俄罗斯进修。
这个阶段,黄药眠的政治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为他之后的革命工作打下基础。
从俄罗斯 回来之后,黄药睡眠开始从 事情地下工作,但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关到了南京中央陆军监狱,那是国民党关押重要政治犯的地方刚,一关就是10年。10年的时间,练就了黄药眠正直、独立、毅力 的性格,他一直都在 有中国知识分子正直的风骨,也有客家人“硬颈”的个性。
黄药眠(左)和夫人蔡彻在八达岭长城的合影。(隐形者供图)
“他看不起那些一旦生死关头的人 ,就变成了软骨头的人,所以他在牢中做了最坏的打算,无论如何都不能出卖组织,不能泄露半点机密。”刘克定在《黄药眠评传》中写到。
抗战爆发后,黄药眠由八路军办事 处释出狱,1938年到武汉养病。保后,又辗转到长沙、桂林等地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在此期间,黄药眠创作了大量饱含悲愤之情的抗战诗歌, 对人民中的抗战热情 同时作为中国文协桂林分会的常务主任兼讲师,他实际上负责除四川以外的西南大西南抗战文艺的理论导向工作,发表了《抗战文艺的任务》等 方向》、《目前文
同时,他还负责组织桂林文化界“关于民族形态问题”的讨论。经常组织举办有关诗歌创作、诗歌形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 大量关于诗歌的批评 的论文,像《论诗歌的形式之我见》《论诗歌的创作方向》《论诗歌民族的手法其他及》《论诗底美、诗底形象》等,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多 巨大的影响。
潜心著述 成为一代文学家
黄药眠不仅是一名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努力开展调解工作,在后方战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出狱后,黄药眠立即前往延安,在学院工作;撤回长沙,加入《青记》,并同范长江、胡愈之等一起剧集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
皖南事变后,黄药眠逃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常为《国际时事论丛》《华商报》撰稿。
而后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黄药眠回到家乡梅州 ,潜心撰稿,为《当代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撰稿。1944年日军南侵,他前往成都,为《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文艺副刊撰稿,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p>
抗战胜利后,黄药眠 再次赴香港,主编《民主与文化》,兼农工机关刊物《人民报》主笔。同时,黄药眠兼做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宣传工作,主编《光明报》。
长 时间的颠沛流离,多地的见闻,让 黄药眠灵感迸发。在做好检察官工作的同时,他苦心钻研,文学成果颇丰。
1940年至1949年,在此期间,黄药眠写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文艺 论集《诗论》、译有俄文诗选《 莎多霞等,论文集《论约瑟夫的裙子》《走私的哲学》,小说集《暗影》《再见》,长诗《桂林的撤退》,散文集《抒情小品》,政论集《民主运动演讲》 》等。
在香港时,他还与友人 回顾了达德学院,任文哲系主任,兼任中华文协香港分会的主席。
“他是一个很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教育家。”黄药眠的侄女孙女 、作家黄茵这样评价他。“他是引领我走上 文学道路上的人,是第一个启蒙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黄药眠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0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对于黄药眠来说,是动荡生涯中 少有的平稳安定的摇摆意气风发的 几年来,在他的指导下,北师大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黄药眠出任教研室主任。
同时,他带头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美学系列讲座 ,他自己也投入其中,对美学、文艺学 问题的思考是具体的、深入的和带有自主创新性的。正是在他一手操持与积极努力下,北师大儒学学科传承确立起来,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临终前,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自传著作 《漩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1987年9月3日黄药眠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离开椿荫堂时,记者在门口看到了墙上的嵌花 的“椿荫堂建设经营芳名”刻印。“现在,我们以后 黄家的后辈在保留椿荫堂独特的基础上,在堂内新建了楼房,除了黄湄凤,还有 其他几名黄家后辈须缴纳生活费。“在堂内居住,留住老 宅的生活群体,就是最好的修复。”黄湄凤说。
相关
黄药眠散文欣赏
《祖国山川颂》节选
相关
黄药眠散文欣赏
《祖国山川颂》节选 p>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风景。
< p>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别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 ,英国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屿群了 中国自有伟大的自然图画。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泻千里的 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坚固无阻的青牧场,还有说不完的江湖沼泽……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 扫荡过它,冰雹曾来袭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 走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了, 满怀信心地演出了激动人心的生机和万慧争荣的悼念。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岗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沼泽变了 成明镜般的湖泊,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供奔走。
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他们唱一首歌,他们都 总是做出
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同一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耗的情感,捉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韵律、婉转悠 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赋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便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
祖国的语言多么简单神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与我的生命血肉相连,与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这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让我能够 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蓄水池和湖泊。
祖国的力量经常改变它的装束。 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洁白朴素的银装。
季节的转变,催促新生事物的成长。
参考资料:
《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黄药眠
《 《黄药睡眠口述自传》 蔡彻黄药眠
《黄药眠评传》刘克定
《黄药眠诗全编》黄大地张春丽
原标题:
桃李三 千诗文丰笔墨尽抒爱国情
走进文学家黄药眠故居椿荫堂,了解他颠沛流离的非凡人生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梁时禹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梁时禹
>
【摄影】梁时禹(除署名外)
【作者】梁时禹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